The Outcast(被放逐的孩子)

The Outcast(被放逐的孩子)

  • 作者: Sadie Jones
  • 原文出版日期: 2008/03/11
  • 譯者: 楊惠君
  • 譯版出版社: 商周出版
  • 譯版出版日期: 2010/03/05

故事大綱

1947年秋天,9歲的路易斯引頸期盼的父親從戰場歸來,他以為,從這一刻開始,阿將擁有一個完整的家,但一場意外奪走母親的生命,哀傷又奪走父親的愛,路易斯到處群找寄託,像動物一樣,為了生存,努力想要抓住甚麼,當情感找不到出口,他只能過自戕、暴力、酗酒,感受真實的存在!1955年,17歲的路易斯放火燒了埋葬母親的那座冰冷教堂,兩年等不到家人探視的監禁生涯,讓他對於未來更加茫然:他只希望有人肯相信他,拉他一把,那怕是一句話都好,何時才能擺脫這令人窒息的環境?何時才能結束他的自我放逐?甚麼樣的力量能夠讓他找到往前走下去的希望?

心得

這是少數我看了序幕就知道我會愛上的書,我看的很慢,不是因為他不好讀或很壓抑,而是我必須邊讀邊釋放這本書噴發的能量,強烈不建議未成年服用,因為即使是我,也要花一些時間沉澱才能盡量克制自己不大哭一場,為路易斯,為凱特,為每一個因沒有人挺身站在自己這一邊而身陷囹圄的孩子,也要努力克制自己不往那些只有想到自己的自私大人臉上招呼兩三拳,待他們倒地後再補個兩腳應該很痛快,卻也難卸心頭之恨,但到底在恨甚麼,應該沒有人說的清楚,就像我在寫故事大綱的時候一樣,我要從哪個角度寫呢?

是路易斯第一次被親戚拋棄的時候嗎(他甚至壓根不知道自己被拋棄)?

還是在他媽媽溺死在河邊時,只能無助的坐在岸邊看著拱起的背脊隨著餘波盪漾?

又或是那些”玩伴”或”大人”用譏諷的口吻在他傷口上撒鹽,卻暗自期待他跳腳反擊時,那滑稽的反應?

又或是在媽媽過世的五個月後,爸爸又另結新歡,一個十歲的”大人”到底要用甚麼方式回應?面對本不該經歷的一切,使他被迫成為大人,卻又沒有人帶領、陪伴,我是說真正的陪伴

又或是他第一次盯著左手腕,那一條條鮮紅色代表活著的證明湧洩而出,快感直衝腦門的瞬間?

也有可能是凌晨時分,無來由的,雖然帶有幾分醉意,看著埋葬媽媽的教堂被自己親手點燃?

又又又或者,是在他服刑兩年後出獄,沒有人來接他,深知被拋棄卻感到一點都不意外的心情?

我想Sadie Jones在寫序章時也有可能面臨跟我一樣的問題,但很明顯的,他選擇了最後一種角度書寫,簡潔有力卻又道盡現況

誠如推薦序說的(對,我應該是少數每一本書的推薦序都會看的人),遺棄是個老掉牙的話題,他就像每個悲情電視劇中領著低薪的配角,沒有人在乎何來,更無關乎何去,但這樣滿目瘡痍,可能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社會的動盪因子,如果說《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本傳,這本書就是人權律師王赦想要找的前傳,而面對遺棄,除了路易斯,還有凱特,她就像個清晰的旁觀著一樣觀察著她從小愛的路易斯,卻又是當事者一樣活在家庭暴力的環境中。她比他小幾歲,卻總是在這群小孩出遊時被拋棄的那個,只因為狀況最多、最惱人也最孤獨,也只有路易斯默默幫著她,載她遊歷,他是英雄般的存在,所以即使她知道勢必會面對家暴,她也要站在路易斯身邊,因為他們都是被家庭放逐的人

一開始我不明白扉頁中,重量級作家與各大媒體佳評如潮,都只有短短一句話,諸如精彩動人、登峰造極甚至是扣人心弦等等,這是在偷懶吧,但當我看到一半,我忽然明白,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在看的過程中,自己和自己對話掉了,時在沒有甚麼更多形容詞來形容整體的感覺,因為光要消化不讓自己身陷其中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我知道我會喜歡這一本書,是因為路易斯就是我,不是作者的功力讓我能夠投射,而是他真真切切的就是我,至少我會說從前的我,沒有人理解的痛苦和不想與那些準備看你笑話的人為伍;想說話卻沒有人肯聽;被栽贓時因為沒人相信而支嗚其詞;這樣的心情只有心思敏感的人才會懂

現在,我要去睡個覺,醒來後一切都會好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