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半場無戰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半場無戰事)

  • 作者: Fountain, Ben
  • 原文出版社: Ecco Press
  • 原文出版日期: 2016/10/25
  • 譯者: 張茂芸
  • 譯版出版社: 時報出版
  • 譯版出版日期: 2015/04/24

一個造神的過程和各人物內心的細膩描寫,整本書都透露著濃濃的身不由己以及滿滿的委屈,命定論的意味濃厚,家庭無法自己選擇、要不要從軍也不是自己選擇、變成全國知名人物也不是自己選擇、兩個星期的全國遊行去的地方也是政治的盤算(搖擺州)、跟哪些人見面、說了什麼、無法說什麼、中場表演要做什麼、擅自承受國人的期待又被迫附和他們的主張…有太多無法自己做決定的時刻,而悲哀的事情是,在不在戰場都一樣,你不再屬與你,而是屬於其他人的財產,在戰場上,你屬於國家,而在遊行期間,你還是不屬於自己,而是國民,包含那些政治人物、富商或任何有權有勢的人。

而到底最後電影有沒有拍成呢?

Prerequisite

看這本書之前最好先知道為什麼會有書中提到的戰爭,也就是伊拉克戰爭,可以直接看志祺七七的影片,講的淺顯易懂,另外,需要一些基本的2003~2009之間,美國政治的現況,以及對於保守派的信念,所以有些地方大概知道在講什麼但一定有一些內哏是沒辦法理解,甚至還有一些美式足球的基本常識也要知道

人物介紹

  • B班10人
    • 上士 大衛●戴姆(班長)
    • 上士 凱朗●哈勒戴(AKA 阿呆)
    • 專業下士 洛迪斯●貝克維斯(AKA 洛)
    • 專業下士 布萊恩●赫伯(AKA 阿伯)
    • 專業下士 勞勃●厄爾●寇克(Koch,AKA 快克)
    • 專業下士 威廉●林恩(AKA 比利)
    • 專業下士 馬切里諾●蒙托亞(AKA 芒果): 比利再B班最好的同梯,拉美裔,個性沉穩
    • 專業下士 肯尼斯●賽克斯(AKA 呷賽): 愛賭博
    • 專業下士 雷克: 去了半條命
    • 中士 布利姆●施洛姆: 死亡
  • 其他
    • 少校 麥克勞林: 服務於公共事務處
    • 亞伯特●瑞特納: 電影製作人,也是市儈的商人

心得

前10分之一的小高潮大概就是在B班要去看達拉斯牛仔隊的時候,現場螢幕出現”美國球隊向美國英雄致敬”的字樣那段,P44~P48,反映了比利面對這群享受安全並且激情與之互動的美國同胞時,自己那份在戰場拼勃卻意外成為全國知名人物的荒唐,形成強烈的矛盾與衝擊,這是很細微的心態描寫

戰爭的理由與衝擊

我們為了什麼要在戰場待那麼久(兩個星期的全國巡禮後就要回到伊拉克駐軍11個月),從這個問題可以由小到大,表面上的解讀是,藉由他和芒果跑去喝酒以及尋找麥少校的橋段,展現在球場中來來去去的一般民眾,白人、吃好穿好的白人以及他們連買都買不起的球員聯名商品等,這些是他產生疑問的主因,而把格局拉大,當時美國公民也在提出這樣的疑問,美國為什麼要打這場杖,而且還打那麼久、花那麼多錢

在P46中有簡單描寫到

我們感謝,他們說著,聲音像熱戀的情人那樣顫動。有時甚至大刺刺說,我們愛你!我們感激你,我們珍惜你給我們的一切,祝福你。我們禱告、盼望、向你致敬、尊重你、愛你、敬重你。在話脫口而出的同時,他們自己也體驗到了文字的威力。這堆矯揉造作的詞兒,在比利耳中逐一啪啪爆開,像撲上電蚊拍的飛蟲 沒人吐痰,沒人叫他殺嬰兇手,大家反而展現無比的支持與善意,可比利只覺得這種場合一樣詭異,一樣恐怖。他這些同胞固然很熱情,很high,卻也有尖刻的一面,不難感受他們的深層需求激發出某種急切。比利感覺的出,這些人都想從他身上分一杯羹,這群算不上富豪卻絕對不窮的律師、牙醫、中產階級婦女、企業副總裁,爭相啃噬他這個一年只賺一萬四簽八的毛頭小子阿兵哥。他不過是這些有錢大爺個人帳戶上的一點零頭。但他們一踏進他的私人領域,整個人就失控了。人人機動抖顫,呼吸時斷時續,惡臭的口氣帶著不快,雙眼因當下承受的震撼而緊繃、游移,因為在經年累月讀了看了聽了這麼多關於戰爭的報導與宣傳後,此時此地,他們終於親眼得見戰爭活生生的模樣。這些年,美國人並不好受─我們怎麼會落到這步田地?時時刻刻如驚弓之鳥,熬著擔驚受怕的漫漫長夜;日復一日的流言猜疑;年復一年懸著一顆心、憤怒漸漸轉為麻木,卻又因自己嚇成這樣而自慚形穢。

上面提到美國人不好受,擔驚受怕,應該是源自於911事件的PTSD,所以前前後後打了那麼多年的阿富汗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到底有沒有用?這是一般人的疑惑,他們需要一個出口,一個真真切切的救贖,而剛好B班就是這樣的存在。

奮戰的理由

如果說加入軍隊僅僅是為了自己愛的人,不管是家庭還是朋友,總是有可能的,不需要為了那些高大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什麼為了美國的正義或是為了同胞的安全,但第六章談到比利家庭的時候卻又不是這麼回事,其實包含比利,B班的所有人都有各自的家庭問題,加入軍隊才不是為了那些,P111有提到

另外一個點是階級之間的矛盾,在P124有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

怕死,是人類靈魂的貧民窟。若能擺脫對死的恐懼,形同精神上繼承了一億元。他真正羨慕這些人的,是這點。這些人真好命,好命到可以把恐怖分子拿來當聊天的話題,而這一刻,他真為自己悲哀,悲哀到想當場崩潰放聲大哭。

文中,我認為比利不是真的認為那些富豪擁有錢就意味著不怕死,而是一種諷刺,諷刺他們不需要體驗到死亡或接近死亡就可以繼承一大筆財富,反觀自己,勞碌2年也僅僅是他們茶餘飯後的閒聊話題。

說教

根據天下雜誌文章-「男性說教」是什麼?

《韋氏詞典》(Merriam Webster)把「男性說教」(mansplaining)定義為「當一個男人對某人(尤其是女性)以居高臨下的語氣談論他並不是很懂的事情,錯誤地以為自己比聽話的人懂得更多」。

從小說中遇到的非常多公民視他們為英雄,當然也有一些人是懷著說教意味的方式和他們互動像前面說到的那位記者多多少少也有這種感覺,你也可以說那就是對於戰爭現況的無知或者是作為一名記者不夠會問問題,但這確實就是他們的感受

P53比利很客氣得自我介紹了一下,便沒再說什麼。那婦人可能也察覺到這問題很敏感吧,沒追問下去。他和媳婦兩人開始一搭一唱,滔滔不絕陳述自己的愛國情操,百分之百支持布希出兵、支持打仗、支持軍人,因為這麼多國家(以下省略三百字)要保衛(以下省略三百字)ㄐ一ㄉ一ˋ 組織(以下省略一千字)。這位太太一直朝比利身上靠,還拍了他手臂好幾下,逐漸讓他進入低等的肉體催眠狀態,所以他頭頂天窗一開,大腦在冰冷的空氣中漂浮時,他反而樂的麻木。 比利看著自己的同胞,先不管這些人年紀多大、社會地位如何,他實在很難不把他們當小孩。這些人既囂張又驕傲又自信,完全是自我感覺過分良好的聰明小孩,你要跟他們講戰爭變成純粹的罪孽那套,講再多他們也不會開竅。他可憐他們、蔑視他們、愛他們、恨他們,這些孩子啊。男生、女生;幼兒、寶寶。美國人就是個非得離鄉背井才能長大的小孩,有時還會連帶賠上小命。

真真假假

形象

從小說一開始就不斷強調製作電影,也就是亞伯特這個製作人和不同經紀公司、發行商之間的對話,這個市儈的商人很有人脈,也非常想要把這些人神格化,依現在的角度來說就是網紅化,增加曝光,上遍雜誌、廣播、電影,為的就是把他們的光環榨乾並且變現,站在比利的角度來說,死神無時無刻不在身邊的日常,卻莫名其妙的被拱成如此耀眼,不只是形象要顧,各式各樣的訪問都在問蠢問題,導致他在扮演一個美國公民認為他應該要有的形象;從外型,各種影視作品傳承下來的硬漢形象;從內在,他必須在訪問中回答被期待的答案,例如: 「跟我們講講那是什麼感覺好嗎?」

有人朝你開槍,你也跟著對方開槍;你殺了人,自己也差點被殺;還有啊,你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朋友和同袍死掉,那是什麼感覺?

拍電影

在P321的地方寫的很有感覺

除了戰場上的各種聲音之外還可聽見背景有沈重的呼吸聲,和英勇的攝影人員狂飆髒話而不斷遭消音的「嗶」聲。整支片子質在太寫實,寫實到反而覺得假了─太賣弄、匠氣太重、太像電影,像帶點流行商業片風的B級片,只是不知這麼拍是想顛覆大家對B片的看法,還是想證明B片很厲害。看的人不禁會想,如果把這片子修整一番,會不會比現在這版本還好?─只要放進故事線,好好把角色發展一下,配上藝術風的打光,用多部攝影機拍攝不同角度,再加個聲軌,把該出現情緒的音效點都安排好,倘若說這是假造的,那只能說你絕對找不到比這更真的假片,儘管比利看了這短片之後,自己也想不透,為什麼片中的戰事完全不像他打過的仗。也正因此,這外假內真的片子,披了兩種假外衣。一是片子太真了,反而像假的;二是這真片看來一點都不真;所以肯定是假的,搞不好就是因這様,才需要好萊塢的手藝與騙術,把者片子變回真的面貌。

各角力之間的利益 & The蹭

這兩個是有相關的,沒有利益哪會蹭?此時不禁要問,這次的凱旋真的是比利想要的未來嗎?B班其他人非常想要錢,而比利想要另一伴,他希望藉此爆紅的機會,在他兩個星期遊行的期間有一個關係,但代價就如上面所說,另外在書中也有對爆紅這個現象有一個意象的比喻,而且我認為蠻明顯的

P43: 眼前這傢伙可以把球踢到天外再繞回來。「呼」,每記重重一踢,都在比利五臟六腑迴盪,只見那球幾乎比直的往上飛去,往上、往上、繼續爬升,你盯著那球盯得有點累了,想說應該不會再上升了吧,但他居然還是一直往上爬,彷彿有人幫他灌了什麼隱形氣體,讓他一路往看不見盡頭的圓頂直衝。比利想找出那顆球能抵達的最高點,也就是達到中性浮力,懸在空中的那一瞬間,那時球會在空中暫停片刻,像是測量自己墜落的速度。說時遲那時快,球已經往下墜落,尖端滾動著,帶著慵懶得優雅與投降的意味,以感恩的心交出自己,坦然臣服於地心引力的宿命。

我認為P74的部分,就是石油大亨的非軍人說教,對著班長戴姆那非常沒有禮貌的預設,才會導致班長用這麼戲謔又諷刺的方式強調他們與石油大亨的沒有交集

「我有些朋友的小孩也跟你們一樣,在哪邊服役。」郝韋恩。「所以我特別有感覺,想說能多增加點國內石油產量的話,我們就不用那麼依賴外國的石油。我是想,我們做得越好,就越能早點把你們接回來。」 … 倘若這傢伙像別人一樣,對他們講完「請慢用」就走,回去過自己的愛國富商生活,不是很好嗎?可是沒有,此人還不滿足,還想從B班身上榨出點什麼。於是他問了─就從你們自己的角度來看,你們覺得我們在那邊表現如何?

從這一段話來看,真的就是蹭的很難看,回到去年臺灣在奧運上拿到好表現以及世界棒球十二強拿到冠軍,從回國前就有種種的離譜且噁心的貼金行為,站在大亨的角度,我不知道確切的動機為何,但可以感受到他想藉由自己的事業和B班產生連結,就像過年圍爐時,只會見一次面的長輩那樣,可笑的問候低能的恣意評論現在種種的一切,只是書中沒有這麼大剌剌,而是選擇另外一種更迂迴但意圖同樣明顯的方式─裝乖─,這個詞我想我用的很精確,同樣的意圖但不能用過年親戚的口吻,而是裝乖的拋球出去詢問,我們的事業在你們眼中如何?,如果是亞洲小孩,早就被這種方式擊敗的體無完膚,順著他們,不管是要面子還是實質上的關係,就一如大亨以前常見的那樣,我想到他們這種身份,成功率應該是顯而易見的高,否則他不會在這種場合用這樣的方式試探,但B班是誰?成天與死神為伍,認為這樣回成功反而是一廂情願,最後果然被噴爆了

  • 政黨 而在P97中有提到,B班幾人的遊行地點都是圍繞在搖擺州(Swing State),這就是一個給執政黨免費宣傳政績(蹭)的機會

  • 體育館 在P158的地方就有提到

    諾姆的職責是把牛仔隊的品牌價值拉到最高;媒體的職責是把諾姆朝他們射出的公關水柱,一點一滴、一攤一坨全部吸乾淨。但有血有眼淚的人類也有理性與自由意志,自然而然會痛恨此等待遇。或許這就是記者何以老是擺出被人倒了一千萬的那副嘴臉,臭到極致,活像健身房用過的毛巾,溼答答的全塞在毛巾籃里。明天比利就會看到報紙,那們為什麼有些事沒寫出來─那就是,記者們,儘管牢騷滿腹,還是照著諾姆的意思群聚此地,諾姆說了B班人什麼,他們就照寫什麼。一切都是大刺刺安排好的行銷活動,沒有知識價值,沒透漏一絲內幕,除了大打牛仔隊品牌知名度外,沒有一丁點實質意義。

    所以,誰可以依附現在的流量,誰就有作秀的權利,尤其是像B班這樣的軍人,沒辦法自我決定要參加什麼活動的軍人,而這段話也在表達記者與有權勢者之間壓榨的不對等關係,誰有能力控制輿論和風向,我想這是現代人的網路素養ABC,但對那個時代來說,尤其是像德州這樣的保守派票倉,可能很難意識到這個問題。

  • 蹭到翻車 在P254中描述到的中場表演真的令人憤慨,明明知道B班是一群第一線的軍人,那些中場表演還用非常極端的聲光效果轟炸,不管是什麼理由,這都導致這些軍人的PTSD爆發,而且還都事先沒有透露中場表演到底要幹嘛,這是整人吧,這真的消費過頭了

    這種種已經夠叫人眼花撩亂吃不消,偏偏迪斯可燈光又來助陣,舞台層板間射出一排排藍白光束,舞台的鋼架也迸出光,周遵的一切同時火力全開、閃個不停,這威力強大的電子聲光效果,實在已經超過人體承受的極限,讓你暈眩、抽搐、虹膜进裂、腦前葉炸成碎片… 你冰毒衝腦啦!洛迪斯蜷成一團,可憐的頭始終倒向一邊,這時忽然有東西爆炸,大家不由自主都縮了一下,砰砰砰砰,後臺不斷射出照明彈,冒著濃煙,爆炸時發出某種乾乾的爆裂聲,一如集束炸彈四敵落在麥田裡的聲音。洛迪斯喉嚨深處一陣吼蓄勢待發 。「沒事沒事。」比利低語。「沒事,沒事,只是放煙火。」洛迪斯隨即狂笑起來,笑得透不過氣。比利左手邊的快克則垮著一張臉,很不自在。假加你存心在電視黃金時段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那真的沒有比現在這招更狠的了,不過還好,看在諾姆、全場觀眾、全美國、全球四千多萬電視機前的觀眾份上,算你們走運,這狠招B班人還應付得了!喔耶!不管是瞳孔放大、脈膊血壓一 起狂飆,還是皮質醇被壓力逼到破表,害手腳抖個不停,都OK!都沒事!B般隨時都在最佳狀態,絕對不會像越戰老兵那樣崩溃失控!你可以叫這些男生起步走,一路踏進這場聲光秀地獄,B班挺的住,司是,媽的,你不覺得叫他們受這種折磨太過分了嗎?

可能有意義的象徵和觀察

  • 被踢飛的球: P43
  • P208: 為什麼比利要把簽了明星名字的球送出去,那顆球對於比利來說是什麼,我想可能是一種對美國社會的無形壓力?!也有可能是因為那些球員在簽名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他們是誰(書中有明確這樣表示),有種大明星的傲氣
  • P76要重新再看,因為不太確定到底是有什麼動機以及事件導致班長必須痛揍比利,可能和P21的問題有關
  • 在書中常常看到有半頁出現幾個斗大關鍵字的設計,我猜那是表徵比利當時的內心,又或者是潛意識中從外在收穫到的關鍵字比重,數量越多關鍵字font size會越大,字體越黑
  • 我覺得第六章描寫比利一家的狀況可能也是有一些東西可以討論
  • 書中出現的路人,不知道為什麼,都感覺好像過年圍爐的討厭長輩,也有可能是因為故事地點大多在保守派陣營,相對來說任何歧視性或非政治正確的言論實屬正常

延伸思考

故事後期的一大主線,除了電影利益的斡旋,還有比利該不該拋棄B班,不假外出並且聘請律師讓他待在國內,而為什麼最後仍然選擇回歸部隊,我沒有很明確的答案,這可能和當時的時空背景有關,雖然對比利來說有一個非常強烈的誘因要留在國內,也就是他剛交往的女朋友,但可能是因為這兩個星期的種種不自由,導致他想回到他的舒適圈,沒錯,非常諷刺的是到一個代價與風險無限大的戰場居然是舒適圈,因為比利自己覺得至少在那裡他知道自己在幹麻,並且他也曾經透露,和女朋友想要慢慢來,如果他冒險違法待在國內,而為數不多的誘因越來越少(例如和女朋友分手)或者是面對同胞與B班的譴責,媒體輿論越來越大,如果真到了那個地步,痛苦可能比這兩個星期所受的委屈還大上萬倍,那還不如回去伊拉克,而且其實這個未來成真我想也是可預見的

至於有些影評對於李安拍的電影版本對於這一段的解釋認為,其實比利收穫的女朋友不是因為愛情而選擇在一起,而是因為比利的頭銜以及那報效國家的形象,但我在書中沒有看到這樣的感覺。

比利一把把他拉過來,讓他的投靠在他胸膛。「我也一樣。」他喃喃道,那聲音就在兩人體內上下迴盪。「小姐,我差點叫要跟你一起跑路了。」 她養起頭,就那一眼,他便知道這是不會成了。她的困惑,她眼底那一瞬閃過的憂愁,說明了一切。他在說什麼?她深怕失去她,因此更該堅守他的英雄崗位。 她撫著他臉頰。「寶貝,我們不用跑哪裡去,你就平安回家,我們在這裡好好的。」 他沒抗拒,因為失去的代價太慘重。他得為了較小的風險,放棄更大的風險,即便那較小的風險(這豈不妙哉,妙哉!)有可能害他賠上這條命。

後記

以上心得都是我自己的感覺,那事實上這本書想要說明的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譯版最後有收錄Anthony Marra (安東尼·瑪拉)的專文導讀,就非常清楚,首先有幾個熟知當時美國當局以及在伊拉克政治局勢對於國內影響的人才會知道的先備事實

  1. 小布希習慣透過「掌控敘事」大內宣(出版當時沒有這個詞但我想非常貼切)

    布希執政的這幾年,正式把虛構現實變成公共政策的年代。這段期間的政治語彙,充斥著「掌控敘事」這個關鍵字,講的好聽叫「掌控敘事」其實就是把媒體報導和輿論操弄成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2. 2012年之前,有關伊拉克戰爭的影視作品或讀物,在獲利上都不見起色,也就是這元素算是毒藥,因為打仗出包(我想應該是找不到明確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和911事件掛鉤的明確證據)是一個大家都不想面對的問題

所以他想寫的最主要就是

  1. 布希政府唬弄了全國上下才打了這場杖
  2. 美式足球這項運動骨子裡到底和美國人的本性有什麼關聯,在導讀中有描述到,說穿了

    這項運動的本質就是一大群大塊頭男人死命互毆的遊戲,而當比利看著這些場上的「偽戰士」,各個裝備齊全,待遇奇高,受大眾擁戴,有專人照料,遠遠勝過伊拉克戰場上的正牌戰士,這種反差的諷刺格外令人鼻酸。大家捧上天的,是比賽,是精心設計的大場面表演,是人為操弄出來的敘事。B班宛如備民眾讚嘆的雕像,半場表演的活動道具。大家敬重他們象徵的意義,卻毫無興趣了解他們到底是什麼人。

  3. 在好萊塢,娛樂就是觀眾想看什麼才是重點,「事實」根本沒人在乎,所以在故事最一開頭才會出現,經紀人聯絡各個出版單位和演員,各自開的條件都是要「魔改」事實,包含換成異性、背景要搬到二戰之類的,這也可以回扣到第一點,寫的是好萊塢,但同樣適用於小布希政府,如何透過操弄事實帶風向
  4. 作者也想描寫”美國人想看見自己想看見的美國”這個概念,詳細的說明可以看報導者的影評-讀者投書【投書】寫給後冷戰時代的備忘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書中提到的人物和電影

  • William Oliver Stone (奧立佛·史東)

    是一名美國電影導演、編劇和監製,同時還是一名演員。來自法裔美國人家庭。史東憑《午夜快車》(1978年)編劇而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他也替備受讚譽的黑幫電影《疤面煞星》(1983年)編劇。作為導演,史東在執導和編劇的戰爭電影《前進高棉》(1986年)中取得聲望,為他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而這部電影亦被授予最佳影片獎。《前進高棉》是基於越戰的電影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史東曾在越戰中服役步兵,因而在其電影中注重利用暴力進行對社會的反思。

  • Brian Grazer (布萊恩·葛瑟): 是一名美國電影及電視監製,其中我看過最有名的就是《A Beautiful Mind(美麗境界, 2001)》,就是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的數學家Jone Nash的故事;另外也是翻拍現任美國副總統(2025)J.D Vance撰寫的《Hillbilly Elegy(絕望者之歌, 2017)》的監製
  • Mark Wahlberg (馬克·華伯格): 這個演員也不太熟,因為看過的電影只有1部,也就是2022年和Tom Holland一起演的《Uncharted (秘境探險, 2022)》,另外比較有名的就是《Ted(熊麻吉, 2012)》的主角
  • Hilary Swank (希拉蕊·史旺): 完全不熟,唯一聽過的就是《The Black Dahlia(黑色大理花懸案, 2006)》
  • Meg Ryan (梅格·萊恩): 最近幾年沒有太多新作品,又是資深演員,所以完全不熟,唯一有聽過的就是《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圖夜未眠, 1993)》
  • Tommy Lee Jones (湯米·李·瓊斯): 這個就常聽到,最有印象的就是《Men In Black(MIB星際戰警, 1997)》中的Agent K;以及《The Fugitive(絕命追殺令, 1993)》的男主角
  • Cameron Diaz (卡麥蓉·狄亞): 前一陣子在Netflix上看到的《Back In Action(特務再出發)》和Jamie Foxx一起飾演夫妻,另外有聽過的電影就是《Sex Tape(愛愛上雲端, 2014)》以及《The Other Woman(復仇者聯盟, 2014)》
  • Bill Murray (比爾·墨瑞): 完全不熟
  • Owen Wilson (歐文·威爾森): 印象深刻的就是《Night at the Museum(博物館驚魂夜系列, 2006)》中的牛仔角色,另外還有《Cars(汽車總動員)》中閃電麥坤的配音
  • Al Gore (艾爾·高爾): 美國1993~2001年間在總統Bill Clinton執政期間的副總統
  • 《Platoon (前進高棉)》

逃兵

美國的兵役有眾多分類,詳細可以看官方的Selective Service System Classification,書中有提到

  • 3-A - Hardship Deferment – Deferred from military service because service would cause hardship upon his family. 適用於那些如果被徵召入伍,將對其家庭造成極大困難的登記人。這通常包括有配偶、子女或其他需要依賴其經濟支持的家庭成員的人。常見應用於已婚者或有子女者,會申請 3-A 延役以避免被徵召。
  • 4-F - Registrant not qualified for military service. 適用於因身體、心理或道德原因被判定不適合服兵役的登記人。常見原因:身體殘疾或健康問題、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道德問題,例如有犯罪記錄或其他被認為不適合服役的行為

代表人物

  • Richard Bruce “Dick” Cheney(錢尼)

    美國政治人物,第46任美國副總統。錢尼被廣泛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有實權的副總統。

  • Rush Hudson Limbaugh III(洛許·林柏)

    是美國右翼電台主持人和記者,作家,自由意志主義運動者。

  • Patrick Joseph “Pat” Buchanan(派特·布坎南)

    是一位美國保守派政治評論家,作家,專欄作家,政治家和播音員。布坎南是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傑拉德·福特和隆納·雷根的高級顧問,也是CNN節目《Crossfire》的原主持。

  • Newton Leroy “Newt” Gingrich(紐特·金瑞契)

    美國共和黨籍政治人物、作家。從1979年起至1999年擔任喬治亞州第六國會區的國會眾議員,並於1995年至1999年擔任眾議院議長。

  • Karl Rove(卡爾·羅夫)

    是美國共和黨的一位政治顧問。他在喬治·W·布希擔任總統期間曾擔任高級顧問。

  • William James “Bill” O’Reilly Jr.(比爾·歐萊利)

    美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作家、專欄作家,以及政治評論家。

  • John David Ashcroft(約翰·艾許克羅)

    共和黨籍的美國政治家,曾任密蘇里州州長(1985年-1993年)、聯邦參議員(1995年-2001年)與美國司法部長(2001年-2005年)。2003年1月28日,小布希總統率領內閣閣員前往國會大廈發表國情咨文期間,艾許克羅與時任運輸部長諾曼·峰田曾被指派為「指定倖存者」(Designated survi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