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
- 作者: 湊佳苗
- 出版社: 雙葉社
- 出版日期: 2018/05
- 譯者: 王蘊潔
- 譯版出版社:皇冠
- 譯版出版日期:2019/07/08
心得隨筆
優缺點
全書結構如下:
- 序章: 描述章子和亞里沙一同前往夢幻樂園
- 章子: 描寫章子收到二十年後的自己寄回來的信後,寫了無數的回信直到國二
- 插曲I: 描述亞里沙的同年
- 插曲II: 描述章子與亞里沙在小學四年級時的班導師-篠宮老師的一生
- 插曲III: 從章子爸爸的角度出發描述和章子媽媽以及和章子舅舅-森本的學生時期
- 終章: 描述序章的後續
讀起來異常的順,我不確定是原作就是這樣還是譯者的功勞,整本書雖然多達近400頁,但文字簡潔有力。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湊佳苗小說,讓我看到了宮部美幸的影子,也就是人物塑造的立體感,看的出來作者做得角色功課也是非常完整,任何一個選擇都有強烈的動機,但這不免會讓某些情況顯得過於武斷,在看的當下不會有感覺,因為作者會隱晦的引導讀者不要往那方面想,但事後回想卻又覺得”他真的會這麼想嗎?”、”他真的會這麼做嗎?”等字句在心裡徘徊,例如同樣都是小學四年級的主角章子以及亞里沙,在這樣家庭環境以及複雜的人際壓力的情況下,的確會”被迫長大”,但一般來說遇到困難或選擇,應該還是會隱約透露小孩子的稚氣,但這本書前半段有些地方(真的不多)的確會出現這樣的反思。
這一本還有一個優點是,各個悲慘角色所承受的所有惡意都不是純粹的惡,而是這個社會、家庭以及自己所塑造出來的,舉例來說,雖然作者沒有繼續往下展開,但實里這個霸凌者以及他的媽媽為什麼會不斷的散播惡意給章子、亞里沙或是篠宮老師,原來是他的家庭也有問題,爸爸應該是外遇,而實里媽媽必須要維持這個家庭,實里則是為了安撫媽媽的情緒也迫使自己長大,想著自己無法解決的難關,但是當然這無法合理化他們散播的惡意是多麼噁心與該死,只是正如作者想要表達的是社會寫實小說,如果讀者與書中角色面對的是純粹的惡,那我們其實只要恨那個無法明狀的惡就好,不需要改變任何事情不是嗎?因為既然不可名狀、無法了解惡的動機以及產生的過程,我們就無法解決或是預防,唯有把這個惡拉到社會的層面,讀者甚至是書中的角色才有”希望”,因為這個”惡”是可以被解決的,和作者的理念相符。
推理懸疑?
這本被歸類在懸疑推理一類,但…我覺得應該是”有推理懸疑要素或是寫作手法偏向推理懸疑的”社會寫實小說,這本書一開始就提供了多個伏筆,包含那封屬名自稱二十年後的章子寫的信是真的嗎?他和亞里沙在學姊(智惠理)家的牆壁看到的洞代表什麼?章子在爸比房間找到的那張磁碟片儲存了什麼?這些之後都會慢慢揭曉,但明明有伏筆也有令人感到錯愕的反轉揭示,為什麼還不是推理懸疑呢?因為從小說中我看到的社會寫實小說的成分多很多,書中探討多個議題,包含校園霸凌、家庭暴力、性侵害、詐騙、社會安全網等議題,和之前讀的”社會寫實派推理小說”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類小說是推理在前,包裝出想要討論的社會議題,例如人口販賣(千禧三部曲)、校園霸凌以及媒體識讀(所羅門的偽證)等等,而這本比較像是社會議題在前,並且描述的手法終包含懸疑推理的要素,所以看的時候可以做好這方面的心理準備。
隱喻
故事中全篇都有提到夢幻樂園以及夢幻山,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隱喻,這代表全書中出現的主要角色一種暫時逃避現實的嚮往,章子前期家庭失能、亞里沙受到家暴、篠宮老師大學的時候也是家庭失能導致被詐騙身體、章子媽媽小時候被爸爸性侵並且被哥哥森本被迫賣淫等等,以上種種都是家庭和社會的破洞導致的,每個環節都印證了乳酪理論(瑞士奶酪理論,Swiss Cheese Model)中,社會問題發生的必然性,而作者以夢幻樂園當作所有人都嚮往的美好未來當作一個希望,就是在告訴讀者: 現在面臨的種種困難不一定短時間內能得到解答,但只要時間一拉長,等在未來的一定是美好且有希望的。
而各個角色也有自己專屬的”希望”,例如章子是瑪德蓮、亞里沙是麝香葡萄、篠宮老師是素麵等等,另外,書中也多次出現”火災”當作解決問題的極端手段,例如章子爸爸放火燒了森本他們家、學姊智惠理也放火燒了會性虐待自己的繼父、章子最後也想要放火燒了自己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