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년생 김지영(82年生的金智英)

82년생 김지영(82年生的金智英)

  • 作者: 趙南柱
  • 出版社: Minumsa
  • 出版日期: 2016/10
  • 譯者: 尹嘉玄
  • 譯版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 譯版出版日期: 2018/05

看完好不舒服、心裡悶悶的也有點想哭,這本書根本就是亞洲女性從小到大多多少少會遇到的性別歧視寫照,一點科幻成分都沒有反而真實過頭,是應該讓每個人都看過的教科書,整本書不到200頁算是非常好上手而且時間成本不高的書,也因為第三人稱的書寫視角讓整體更流暢,需要克服的就是過程中的不適感以及無處發洩的憤怒。書寫的文筆與其說好,不如說她如實呈現女性在這個社會上受到的有形/無形的壓迫有多無理、無情甚至無力改變,但理解這些的前提是我們知道這些是個問題,需要有人教育或觀察什麼是錯的,自己要覺醒,會用到這麼強烈的字眼是因為長期被男性主導的社會,或者說權利關係,會擅長用其他議題包裝性別歧視的PUA,舉例來說,在職場上的產假無法真正落實是因為有人說以公司的立場是個不小的負擔,不管是訓練新人的成本、增加其他同事工作量的成本等等,而真正需要這個本該擁有的權利的人會因為害怕而選擇沉默離職,這會讓其他女性更不願意爭取權利,有些在上位的女性更是會加倍情緒勒索同性職員,所以,覺醒是所有人都應該有的標配,任何事情都應該預設要公平,當然有些時候的公平其實是不公平,例如男廁和女廁的數量一致(齊頭式平等),但男女上廁所花費的時間本來就不一樣,如果可以,女廁數量應該要多一點才對,這才是實質平等…

《Emma Watson at the HeForShe Campaign 2014》

For the record, feminism by definition is the belief that men and women should have equal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I’ve told myself firmly: If not me, who? If not now, when?

I’m inviting you to step forward, to be seen, and to ask yourself

為什麼現在東方和西方對待女性的方式不一樣

我不是說西方沒有性別歧視的問題,而是每個人對於性別上的意識有本質上多寡的問題,如果在西方有性別歧視的問題,至少大部分的人會意識到這是錯的而且會試圖透過各種管道解決,生在臺灣我想至少我們這一輩會主動尋求這樣的平等價值,而政府端雖然很慢但也在改變,企業端我想還會需要一段時間,反觀亞洲其他的國家,撇除宗教上的問題(例如伊斯蘭教),性別的意識低的離譜,至少這本書上的韓國,我很難想像書中講的這些在台灣已經是常識的議題,居然在2016年的書中發酵,甚至上升到性別的嚴重對立

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邵維慶老師的學生李日揚在平等這個簡報中指出東西方不一樣的地方

西方因為在中世紀時就有極為不平等的封建制度,因此使人們開始注意到不平等的問題。而東方雖然也有階級制度,但除了皇帝以外,其他職位皆可以科舉制度獲得(不分貧富貴賤),因此老百姓就比較沒意識到平等的問題。

所以我可以想成是兩方面對改革的時間點不一樣導致的,西方現在會相對比較進步是因為較早開始意識到問題並且逐步改善,不管是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16世紀的宗教改革(1517年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綱論)、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契約論、君權民授)、18世紀的政治革命(1776年美國獨立以及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18世紀工業革命等都對平等這個議題提出疑問並且改善;而東方則是靠近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才開始有所作為,包含古代的科舉制度解決階級不平等、1919年巴黎和會而有了五四運動,間接引進各種西方平等的觀念,所以從這樣的沿革來看,東方(至少以中國來說)本來就比較晚開始討論

女性到底會遇到什麼不公平的問題

我本來就對不公平的事情比較敏感的人,對於書中女性遇到的諸多不合理也深有同感,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本能的認為男性比較重要,而為什麼男性比較重要?因為男性是家庭主要的經濟支柱,但為什麼是男性呢?因為這個社會上的企業主要招募男性,有多重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站在公司的立場男性比較穩定,也就是相較女性比較不會因為家庭原因而停職或請假,但這是根本上的偏誤,為什麼主要持家的責任會偏向其中一個性別,當然女性相較男性的確在懷孕期間而多請假幾個月,但這並不能無限上綱到女性不能就職,在書中的出社會階段面臨的問題,是現在臺灣許多公司仍持續存在,以下種種問題都是環環相扣,彼此糾纏的複雜結構,但只要最一開始的環節被打破,後續就有機會修正,而打破的家庭越多,整個社會都會往共好的方向前進

幼年

  • 家庭重男輕女(從小面對家中的不合理,自己必須要獨立,而男性成員則備受寵愛,容易養成媽寶)
  • 社會也重男輕女(小反思: 為什麼一開始會讓男性學生當學號的開頭?!)

少年

  • 放棄自己的夢想在外工作養活男性
  • 學歷低
  • 沒有經濟能力
  • 性騷擾/性侵害(女性容易遇到)

青少年

  • 面對學校中不合理的性別歧視規定(例如服儀標準和男性不同)
  • 開始施加社會對於女性應該有的樣子(包含完美被害者的形象→端莊得體還要不過渡暴露身體等等,所以即使女性被迫害,只要被害者形象不完美,就會被抨擊不檢點…)
  • 性騷擾/性侵害(女性容易遇到)

成年

  • 在家中因為沒有生產能力也無法離婚獨立所以沒有話語權
  • 沒有育嬰假等合理的待遇、同工不同酬(玻璃天花板指數Glass Ceiling)
  • 自我審查有無符合這個社會(或者說男性)對於女性(或者說被害人)該有的樣子

壯年

  • 麻痺/催眠自己這條路是對的然後繼續迫害下一代,或是冀希望於未來的兒子拯救自己→養兒防老
  • 墮胎不是男性的小孩
  • 不孕或是沒有男嬰就是女性的責任並且無限上綱到宗教道德層面的譴責
  • 住在婆家照顧一家大小卻沒有薪水還被認爲是理所當然的
  • 男性在家庭中的責任比較單一所以他們預設家事應該交給女性,所以如果做了家事代表幫了女性
  • 二次就業基本上無望或者做那些和自己能力不相符的低薪工作

老年

  • 繼續迫害下一代
  • 因為女性也被PUA到無法認知這是不合理的,代表社會多數是無法認同女權的存在,造成社會撕裂更嚴重也更無法改變,彼此無法理解與共情(男性覺得這是常態)
  • 有些老人會勸小孩不要結婚(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原本這句話應該是指感情上,但現在卻變成變態社會下的必然)

如何在性別歧視嚴重的國家暫時緩解男女的焦慮

現代女性如果在外帶著孩子,從事在外人眼中貌似吃喝玩樂的行為,舉凡喝咖啡逛百貨之類的,會被閒言閒語,在韓語中更是會被指稱媽蟲,意指只會花錢的蟲,要改善這樣的情況可能有5種

  1. 傳統男性的工資,公司不直接匯到該員工的個人帳戶,而是兩個配偶共同持有的帳戶,這樣的話女性就不會有”要跟另一半拿錢而另一半施捨這樣的情緒”,因為這個帳戶的所有權是兩人一半,當然這個薪水是在外工作的人賺的,但賺的用處是為了共同組建的家庭
  2. 由政府主導家庭主夫/婦育兒職業化,也就是在家帶孩子是一種正當且辛苦的職業,讓社會上的污名化可以慢慢減少,雖然一個工作職業化後,一定會有人說”你都有領錢了,應該做到XXX”之類的無限上綱責任,但我想彌補婦女們的不安全感,這樣的過渡期是會慢慢過去的
  3. 大力扶植育兒保母與公設托兒所,當然這花的錢會比較多
  4. 由政府帶領托兒、托老的責任社會化,也就是全體社會共同承擔,並不是單一家庭單一成員的責任(參考資料: 臺灣勞工陣線 - 家庭主婦是不是一種職業?(1999年))
  5. 如果以上兩種未來都沒有辦法推動,至少現代在外工作的另一半,至少要做到認知到現代人面臨的社會壓力與閒言閒語,並且積極與配偶討論如何可以緩解不安全感,例如把薪資一半主動匯到另一半的戶頭,或是全部匯到共同持有戶頭,並且把育兒/持家的責任自己也要盡量負責一半這個概念當作常識,唯有先意識到問題,才能慢慢改變自己對待事情的態度

不是說女性在外享樂就是媽蟲,而是首先要怎麼知道他是享樂,是外人的一廂情願,還是適度的放鬆,又或者只是一段時間累積的壓力為了得到釋放所獲得的暫時性自我獎勵,在外人眼中通通不知道,像這種僅僅透過自己所見,並且無道理的腦部未所見之事,就跟妄想成為上帝的惡魔沒什麼兩樣,只是在滿足自我而且是在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就算該名媽媽真的是媽蟲,也不關其他人的事,而是他和家庭另一半需要解決的,而且要如何知道他的伴侶如何看待她的行為,也許這些事情都是完全允許的,外人又未可知,所以不要再多管閒事了,我們真正該在意的還有很多,在我看來管別人是不是媽蟲只是為了逃避現實而做出的讓自己高高在上的上帝視角罷了,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