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Kite Runner(追風箏的孩子)
- 作者: Khaled Hosseini
- 出版社: Riverhead Books
- 出版日期: 2003/05/29
- 譯者: 李靜宜
- 譯版出版社: 木馬文化
- 譯版出版日期: 2005/09/01
這是少數的滿分(10/10)作品,不只是聚焦在個人、朋友這樣的小群體,更是藉由小人物的周遭事物,凸顯國家、宗教這樣大群體的矛盾,在敘事上非常流暢而且文筆異常的好,翻譯的李靜宜功不可沒,但看得出來原文在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矛盾、物是人非等心情也入木三分,尤其是描述猶如地獄般的場景,不舒服的程度得要暫時放下書本看個面白才能和緩,總而言之,這是我看過的書中文筆數一數二好的作者,劇情有文學的部分,卻很好懂也很深刻。
最重要的看點莫過於主角-阿米爾和其僕人哈山(普什圖人和哈札拉人、遜尼教和什葉教)之間的友情如何堅毅卻又如何破滅,以及阿米爾所有舉動的動機、和父親的關係以及他為甚麼選擇回到阿富汗,正面對決以及的傷痛,一切都和那場風箏比賽有關。
Prerequisite
因為本書涉及很多阿富汗的歷史,所以如果可以,先知道伊斯蘭教的派別-什葉派(Shia)和遜尼派(Sunni),以及基本的阿富汗歷史時間軸會比較好切入
- 一次瞭解 ►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有什麼關係? 原來起源密不可分
- 伊斯蘭教的崛起與分裂之謎?一集搞懂穆斯林的三大教派:遜尼派,什葉派,伊巴德派
- 沙特與伊朗:中東雙強為何劍拔弩張? 伊朗目前是什葉派佔大宗,阿富汗則是遜尼派占多數
書中的大紀元
- 1919: 脫離英國獨立
- 1973: 王國遭到推翻,成立共和國
- 1978: 共產黨發動軍事政變上台
- 1979: 蘇聯入侵並扶植親蘇政權
- 1989: 蘇聯撤軍,國內派系連年內戰
- 1996: 塔利班推翻之前由多個種族、派系共組的聯合政府
- 2003: 制定制憲程序並建立選舉制度
心得
為甚麼會說劇情有一點文學卻又看得動呢,因為儘管劇情在某些橋段描述的很隱諱,不管是心理還是關係,到最後都還是會自己揭曉當初的橋段的意義,也就是會call back,就拿⌈偷⌋這個前期阿米爾爸爸就提到的概念
Ch. 3(P. 18)
聽著,不管穆拉教你甚麼,世界上只有一種罪行,只有一種。那就是偷竊。其他的罪刑都是從偷竊變化而來的。你了解嗎?
殺人是偷走一條生命、撒謊就是偷走其他人知的權利、欺騙就是偷走公益的權利…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伏筆,果不其然,最後當拉辛罕告訴阿米爾其實哈山就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那種感受不言而喻,除了感受背叛、雙標同時還覺得異常合理,這就是最荒謬的地方,因為哈山的母親除了是哈札拉人,也是一名女性,在伊斯蘭的世界中僅僅是和不是自己的丈夫獨處就會被亂石打死,更何況是發生關係後生下孩子,那根本是天理不容的事情,許榮哲老師說過,小說最重要的就是衝突,不管是劇情、人物之間或是價值觀,只要發生衝突就可以繼續往下發展,而在這本書中,衝突昇華成荒謬更是隨處可見,畢竟伊斯蘭教的雙標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又或者是Ch. 3(P. 23)
一個不能捍衛自己的男生,以後會變成無法捍衛任何事的男人
這又是一個典型的伏筆,基本上一個優秀的作家,寫出前後不太連貫的、突兀的對話、夢境、預言等等,那就代表這些事情一定會成真,又或者是Ch. 7(P. 68)
⌈問個真相,不算貴吧,一人一盧比?⌋哈山在他粗糙的手掌上放了一個銅板。我也放了一個。⌈以最仁慈悲憫的阿拉之名。⌋算命師低聲說。他先抓起哈山的手,一隻乾硬如獸角的手指畫過哈山手掌,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手指忽焉舉起到哈山臉上,緩緩順著他臉頰的曲線、耳朵的輪廓繞行,發出乾澀摩擦的聲音。結繭的指尖拂過哈山的眼睛。手就停在那裏。遲遲不去。陰影籠罩老人的臉。哈山和我交換了一個眼神。老人抓起哈山的手,把盧比放回他手掌。老人轉向我。⌈你呢,年輕朋友?⌋他說。牆的另一邊,人聲鼎沸。老人抓起我的手,我抽了回來。
從這一段就出現很多疑問,為甚麼算命師不告訴哈山他的命運;為甚麼阿米爾不給算命師他的手;也許我們都知道算命師是不敢或不想告訴他們未來,也有可能是因為當事人在旁邊,他沒辦法講,又或者是算命師認為哈山的命運太悲慘卻又無法改變,導致他不願意告訴他這麼殘酷的事實,讓他從此毫無希望;而阿米爾不給算命師他的手也有可能是他不相信他,又或者是他不想知道他和哈山之間未來的命運,當然這些疑問都要在後續才能解答,但看有點文學的章節就是要不斷自己提問,會得到很多樂趣
書中的主角阿米爾是一個不夠勇敢的孩子,從前面那一場強暴之前,他的父親就已經預言了他的性格會為他帶來的痛苦,而這也是整本書的主軸,就像日本王道系主角那樣,慢慢蛻變與克服,包含他和爸爸在1980年出逃到巴基斯坦關口時,遇到蘇聯嗑藥的小兵,想要強姦婦女換取過路費那樣,雖然這是極端的情況,但從他和他爸爸的反差就可以看出,阿米爾沒有繼承爸爸那一份”正義使然”的反抗決心;也包含他回到巴基斯坦去看拉辛罕最後一面時,拉辛罕要求他回到阿富汗解救自己的姪子,當時的阿米爾也是百般抗拒,抗拒自己得來不易的自由、生命以及美好的未來,看到後面知道哈山也是他的小孩後,就會有一種: 難怪~他有遺傳到爸爸的性格,因為都是他在保護阿米爾,以及反抗不公不義的世道。
女性議題也是一大重點,在伊斯蘭教中,各種對於女性的雙標、刻板印象罄竹難書,包含阿米爾在美國遇到的老婆莎拉雅,僅僅是和前男友私奔就身敗名裂無人問津,批評與指教如暴風雪般襲來;而男生則搞大其他女生的肚子又未婚生子,也沒有人有意見,這樣巨大的反差充斥在書中的中後段,這也讓塔利班(Taliban,是Talib的負數,代表研習伊斯蘭教法的學生,也被稱為⌈神學士⌋)創立的揚善抑惡部(Ministr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Virtue and the Prevention of Vice)有更多打壓阿富汗人的藉口。
阿富汗的歷史至少在1970s-1990s這一段和台灣有點像,蘇聯就像日本、塔利班就像國民黨,當塔利班把蘇聯趕走後,舉國歡騰無不慶賀他們的到來,但實際掌權之後,卻是受盡壓迫與暴力,各種暴力天天上演,為了換取孤兒院的資源,院長必須要每個月獻祭一名兒童給塔利班的幹部換取水電食物,相信我們都知道這名兒童會遭受到怎樣的待遇。塔利班也崇尚公開處刑,和其他人發生關係都會被揚善抑惡部亂石砸死,而他們稱其為表演的一部分。他們就像合法的8+9,走在路上對到眼就準備吃子彈吧,毫無道理可言。
總體來說,學生也很適合看,只是書中有描述到性暴力、大屠殺等場景,畢竟阿富汗後期就被塔利班接管,屠殺每天都在發生,可謂地獄,看的時候需要審慎評估自己的狀態,也有可能看完會稍微陷在劇情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