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t Achterhuis(安妮日記)

Het Achterhuis(安妮日記)

  • 作者: Anne Frank
  • 出版社: Contact Publishing
  • 出版日期: 1947
  • 譯者: 呂玉嬋
  • 譯版出版社: 皇冠
  • 譯版出版日期: 2013/07

1959年上映的⟪The Diary of Anne Frank⟫中最後一個Anne的台詞:

In spite of everything, I still believe that people are really good in heart

理性上我知道沒有什麼是人性本善,只有教育制度的問題;但感性上,連遭受迫害的Anne Frank都願意相信人性本善,我有什麼理由不傳遞這樣的信念呢?

(記得要再看過後面的年代表,包含文學作品、作者生平等介紹)

心得(以下部分是建立在完全相信Anne說詞的前提下進行討論)

這本書看了快一個禮拜,實在是有點沉悶,主要原因是看別人的日記本身就不會太多變化,畢竟這是描寫8個人關在密室長達2年的日記,每一天的內容可說大同小異;次要原因是這一本書的行距真的有夠窄,閱讀體驗上不太好。關於戰爭相關的描寫與生活影響可說貫穿全書,而前半段則主要描寫躲在密室中的8人彼此之間的關係、情緒、衝突等,比較多是家庭關係的摩擦,包含她和范•丹恩太太以及自己的媽媽;後半段則描寫主角Anne對其中一個躲藏者Peter van Daan產生超越友誼的情愫,利用日記抒發各種這個年紀的少女會有的戀愛煩惱。

關於Anne

作者很自戀也很可愛,如果要公布我對於別人的評價,那我寧願沒有人看過我寫的東西,但很顯然安妮沒在怕別人的眼光,因為她寫日記本來就是為了出版,而書中她對別人的看法不管好還是壞,都過於真實,真的就是一個13歲小女生會寫出來的日記。另外,可以從日記前和後的文章作對比,發現Anne的記憶力超群,也許是同樣的生活模式已經習以為常,但還是可以看的出來描寫事件的精準度非常高,每個時間點每個人在幹麻、情緒如何、該做何反應等等,詳細描述,而且對照前後日記明顯發現一開始的文筆生硬、詞彙沒有那麼多、有時候也會有點流水帳;但後期的日記就會有比較深刻的內在描寫,不重要的日常更新也是草草帶過,所以閱讀體驗就內容來說是越來越好。

Anne與家庭的矛盾

Anne的性格除了寫作上的文筆可以看出一二,內容上也明顯是個心思細膩的人,從一開始的日記中,看她描述自己同學的家庭狀況就可以知道,更不用說是一起生活2年的7個人。在⟪詭屋 2:11張平面圖⟫中,有一個房子的兇殺案就是因為缺乏隔間與個人的隱私,而讓住在房子中的人產生摩擦,進而對其她人痛下殺手,想像一下,一間房子中住了8個足不能出戶的人,時不時還要提心吊膽的觀察其她辦公的同事有沒有發現她們的存在,沒有手機、電視那種高科技消遣,只有書、收音機、撲克牌等,彼此之間沒有隱私,生活環境奇差無比,要怎麼樣才能不吵架呢?又或者吵架之後如何代謝情緒呢?在這樣的極限空間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陰鬱的氛圍已經是常駐角色,除了等待別人的拯救,還真的沒有其她好做的事情。

而Anne與其她人的矛盾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漸漸影響彼此的心智,我的感覺是Anne是一個大剌剌而且有話直說的直腸子,並且很擅長做自己,不會過於迎合別人的觀點,這導致她在一群整天見面而且相對守舊的人面前,會得罪她人,偏偏她的姐姐又是相對比較文靜的好學生,兄弟姊妹之間被拿來比較也是那個年代父母的標配,這在進入青春期的Anne心中,是多麼大的感覺不公平,大人佔多數,自己又必須要跟一個50多歲的牙醫同一個房間,嘮嘮叨叨的一一指出缺點和不實的指控,沒有外援的介入下,負面情緒積累更加快速

  1. 本身個性不討人喜歡
  2. 沒有其她人願意站在Anne這一邊
  3. 整天面對指責
  4. 被父母以及其她大人比較
  5. (前期)不願意改變自己
  6. 大人需要一個抒發情緒的管道(例如:范•丹恩一家會偷藏食物,這讓眾人的信任瓦解,人心惶惶)
  7. 有時候還沒弄清楚來龍去脈就恣意指責Anne
  8. 明顯偏袒姐姐瑪歌

在日記中,Anne的父母說她自負、傲慢、沒規矩、被寵壞、任性固執、好勝心強…,不管這些是不是真的,光是這些言語被攤在陽光下供眾人審視就非常不妥當了。1942/11/28(六):

在一個吹毛求疵的家庭,身為沒規沒矩的孩子,要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實在太容易了。

1943/01/30:

每個人都以為,我開口是炫耀,沉默是嘲笑,回話是無理,想到好主意就是狡猾,累了就叫懶惰,多吃一口就叫自私,我愚蠢、膽小、工於心計等等等等。我成天只聽見別人說我是一個多愛惹人生氣的孩子,我一笑置之,假裝不以為意,但其實我在在意。但願能夠要求上帝給我另一種性格,一種不會把誰都惹腦的性格。

Anne有試圖和父母溝通這些事情以及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但最後都以亞洲父母式膝跳反射打回,這只會讓Anne與其她小孩的壓力進入惡性循環,不確定是誰說過:⌈我們討厭的,從來都不是我們恨某個人,而是我們恨某個人卻又愛她們⌋,這體現在Anne的日記中,她愛她的父母和姐姐,但這只會加深她對她們的恨意。委屈是最主要的情緒,導致她從很想大聲說點什麼,到後來卻又無話可說。沒有朋友、孤獨、絕望是Anne在日記本中透漏的求救訊號,甚至她也出現明顯的倖存者罪惡(survivor guilt/survivor’s guilt)

當然以上的種種Anne對其她人的指控,或者說情緒抒發的內容,都是建立在她認為真實的前提下,進行討論,對於什麼事件導致其她人會對Anne有負面的情緒以及指責,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在密室中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已經面臨情緒潰堤的邊緣,甚至Anne有憂鬱症的傾向。

Anne心境的轉變

在1944/01/02的日記中,首次出現反省的字句出現,她認為自己不該被情緒左右、因為善變急躁而傷害或冒犯其她人、沒有靜下心思考其她人所說的話,也因為她會反省,讓她更能夠從第三人稱的角度,更理性且更具同理心的方式看待事情,這真的不像一個不到15歲的女中學生會有的成熟表現,就算平均來說女生比男生更早熟,也早熟過頭了,她知道自己真正要得是什麼,她還知道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獨立,有自己的工作、夢想,不要再依靠不靠譜的媽媽和爸爸,這些轉變都是因為她翻閱了之前的日記本而有的反思,也是因為心態上的轉變,她認知到自己不愛媽媽,也變得比較能夠和姐姐相處,甚至後來還和彼得越靠越近,嚐得戀愛的酸甜,當然也包含性啟蒙、女權主義、猶太人的平等問題以及荷蘭人對於英國人應不應該抱持感恩的心情等等。1944/05/22:

⌈一個基督徒的行為,是她自身的責任;一個猶太人的行為,則影響了所有猶太人⌋

歷史大紀元

  • 1922: 英國託管巴勒斯坦
  • 1923: 德國通膨,屢次拖欠一戰賠款
  • 1925: 希特勒發表自傳⟪我的奮鬥(Mein Kampf)⟫、墨索里尼解散義大利國會採取獨裁統治
  • 1927: 蔣介石發動⌈清黨⌋,大規模逮捕共產黨員,國共內戰爆發直至1949年
  • 1930: 甘地在印度開始推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 1932/07: 納粹黨贏得37%選票獲得最大黨,停止償還戰後賠款
  • 1933: 希特勒擔任總里、蓋世太保成立、德國與日本相繼退出國際聯盟
  • 1936: 西班牙爆發內戰(~1939)、德國與義大利結盟
  • 1937: 中日戰爭
  • 1938/11/09: 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
  • 1939/09/01: 德國入侵波蘭、法英對德國宣戰、二戰開打
  • 1940/05/10: 德國入侵荷蘭
  • 1940/06/14: 希特勒軍隊抵達巴黎
  • 1940: 奧斯威辛集中營成立、邱吉爾就任英國首相、英國遠征軍從法國敦克爾克撤退
  • 1941: 奧斯威辛集中營以毒氣⌈齊克隆B⌋進行大屠殺實驗、日本偷襲珍珠港逼迫美國宣戰
  • 1942: 六歲以上猶太人要配戴大衛黃星標誌
  • 1943: 納粹肅清華沙猶太人隔離區
  • 1943/07/26: 義大利的墨索里尼下台
  • 1943/09/10: 義大利投降
  • 1944: 諾曼地登陸、希特勒躲過暗殺、法國被解放
  • 1945/01/27: 華沙被解放、希特勒自殺、德國無條件投降、二戰結束聯合國成立
  • 1948: 甘地在印度遇刺、以色列立國
  • 1950: 尼爾森•曼德拉率領非洲民族議會黨,發起公民抗命運動,反對種族隔離政策、韓戰爆發(~1953)
  • 1952: 艾森豪當選美國總統、英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
  • 1953: 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在耶路撒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