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s with Morrie(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Tuesdays with Morrie(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 作者: Mitch Albon
  • 出版社: Random House
  • 出版日期: 1997
  • 譯者: 白裕承
  • 譯版出版社: 大塊文化
  • 譯版出版日期: 1998

人生一定至少要看一次的書,沒有什麼大道理,就只是面對死亡的態度有一些想法,不適用每個人,只要擷取對自己有用的就好

心得

本書是作者Mitch Albon對於自己的老師人生最後一程的回憶錄,篇幅非常短,只有200多頁,大概一個晚上就可以看完,起初我對這樣的安排並沒有很感興趣,畢竟探討人生死亡哲學相關的書,很容易淪為雞湯文學,而且篇幅這麼有限的情況下,就更不可能講出什麼非常發人深省的想法,但讀到後來才驚覺這就是本書的其中一個特點與不得不的書寫方式,因為本書的主角是作者的恩師,罹患ASL(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路格瑞氏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也被稱為漸凍人,比較知名的漸凍人患者是英國物理學家Stephen Hawking以及海綿寶寶之父Stephen Hillenburg),所以每一次的對談都沒辦法有太多的篇幅,只能以大方向的方式訴說面對死亡的幾個面向

這本書寫的很發散,完全就是寫一個人的生平、作者如何和老師相識相惜、過往的點滴和一些作者對於家庭、家人的想法,也可以說就是他和老師之間的對話,所以如果覺得寫的不夠深入,蜻蜓點水一般的敘事,不知所云等等感覺,我想都是非常正常的,如果出版社把書名改成⟪面對死亡該注意的事情-初階版⟫,俗氣了點但可能比較貼近書中內容的編排。

他不是每一個星期都是一個主題(大部分是),也有一些星期,老師的狀態不太好,所以只有一些些交流就結束,但大致上可以重點羅列以下資訊

  1. 就算快死了也要關注國際大事
  2. 可以自憐,但要快速的接受這個情緒,隨後就可以放下這個情緒
  3. 試著談談自己的遺憾
  4. 真正的認知到自己有一天會死,才算是學會死亡,自此才能學會活著
  5. 家庭: 這是我比較不同意的部分,老師說:

    要是我離了婚,或是獨居,或是膝下沒有子女的話,我現在生這種病,會是加倍的難以承受,我覺得自己跟本撐不過來。沒錯,朋友、同事等會來看我,但這不一樣,家人不會起身告別離去。這不一樣,你知道家人時刻關心著你,隨時注意你的情況

    我認為這根本沒有關係,多少人結了婚、有了小孩,還不是孤身到老,所以重點不是你有家人,而是你有一群認真面對你的死亡的人,不需要多,朋友、同事也有可能時刻關心著你,所以重點應該是你生前做人有多認真對待別人吧

  6. 體驗生命中的所有但不要執著於生命的任一事物,關鍵是認識情緒和用體驗的心情面對它,舉例來說,愛一個人、失去一個人、面對死亡等等事件,都會讓我們產生情緒,因而執著於這個事件本身,但不要抗拒或是否定這個情緒的存在,而是要正視、認識、接受這個情緒之後,再讓情緒過去,這樣我們就比較容易可以不執著,這個和前面提到的自憐有相關。這個方法很好,我之前論文寫不出來的時候也在練習這件事,要決定延畢的時候也在練習,不斷告訴自己體驗痛苦也是很有意義的,這些過程都很重要,要認識這些痛苦,才能不斷讓自己能夠前進,應該說讓自己能夠有理由前進
  7. 擁抱衰老,不要覺得衰老就是世界末日,那是這個社會洗腦我們的結果。這個結論聽起來很雞湯,但非常重要,尤其是被現代短影音灌輸不正確觀念的青年更應該學習的觀念,比方說不斷被演算法推薦瘦就是美、白就是美之類的影片,容易讓青年有不正確的價值觀,我們應該要說健康是美,或者是快樂是美,而不是病態的讓自己漂白或是擁有皮包骨的外型,這個價值觀可以類比衰老,所有保養品都標榜凍齡之類的,我覺得擁有健康的心態才是重點,不是不能追求抗衰老,但是過度追求就是有害的,過猶不及,相反的,為了讓自己快樂而不斷吃垃圾食物讓自己的健檢報告滿江紅,那也是非常糟糕的

    聽著。你應該知道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應該知道才是。如果你一直不想變老,你就一直會不快樂,因為你還是會變老。

  8. 不要一味的追尋形而下的東西(舉凡各種資本主義的產物,房子、車子之類的),也要顧及形而上的提升(心靈層面),散播正能量,例如溫柔、愛、關懷別人或者是知道自己的人生意義以及追尋的目標等等
  9. 在世時要盡量去愛人,如此才能在肉體死亡後仍然能夠繼續活著,以善的方式
  10. 待人處世的方法:

    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會有很打的麻煩。如果你不懂如何折衷,你會有很打的麻煩。如果你們之間不開誠布公,你會有很打的麻煩。而如果你們的生命沒有相當的共同價值,你會有很打的麻煩。你們要有相近的價值觀

    雖然以上的想法是老師面對愛情與婚姻的想法,但其實我擅自擴大成對待一般人也適用的general solution,否則單純論這一個章節討論婚姻,我也不是很認同,有時候人們離婚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認識對方,這有很多種原因,不能單獨歸咎成單一的原因,但教授的說法是現代人都快速的認識一個人,隨後閃婚,又隨即閃離,我不排除有些人是這樣,但這太naive了,只要牽涉到2個人以上的問題就不能這麼輕易的歸類,要case by case看,離婚有可能是宗教、地區文化、生理需求等等,而是一句只要認識夠多就不會離婚這麼萬用的準則,愛有很多種形式,離婚了也可以愛,只能說這樣的想法非常90年代

  11. 在不犯法的情況下,盡量讓自己的視野寬闊,不要太狹隘→用多種角度看事情→思想就不會被綁架→擁抱多種可能→擁有自己的價值觀
  12. 原諒以往自己過不去的種種,不只是別人,也要寬恕自己
  13. 和第四個價值觀類似,可以試想自己如果有健康的身體並且完整的一天,自己會怎麼過,這反應了自己重視的價值觀與事物

    死亡是自然的,說真的,我們對死亡太大驚小怪,因為我們不把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覺得自己是人類,所以就高於自然,但我們並不告於自然。凡有生者,必有死。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

  14. 學會說再見

羅列出來其實都是些老生常談的價值觀,有些甚至不合時宜,有些我不認同,但整體來說還是值得花一個晚上的時間看一下面對死亡之前,可以嘗試學習的事情,也許大部分都是我們已經在嘗試的事情,那就當作一個checklist,並持之以恆,可能會讓終有一天來臨前比較好過,不只是對自己也對那些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