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ckoning: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Nations(大查帳:掌握帳簿就是掌握權力,會計制度與國家興衰的故事)
- 作者: Jacob Soll
- 原文出版日期: 2014/04/29
- 譯者: 陳儀
- 譯版出版社: 時報出版
- 譯版出版日期: 2017/04/28
心得
推薦人:台大會計系教授劉順仁
簡而言之就是一本有一點點硬的會計歷史
可能很多人都忘了,但劉順仁教授就是之前電資導論請來的演講者之一,當時的演講內容比較是用五行或兵法解釋會計、經濟或財報,教授自己還有出《財報就像一要本故事書》,有機會再買來拜讀。
對於家裡有會計相關的從業人員或本身是商學院的人比較推,但一般人也可以很好的學一點歷史脈絡,包含了最一開始的複式簿記的發源地-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十四世紀到十五世紀之間)、十五世紀末義大利的Luca Pacioli(帕喬尼)發明了第一本有關複式簿記的教科書、各個帝國如何因為藐視會計的重要性而面臨破產(義大利、法國、英國甚至西班牙)、荷蘭的會計概念使他一度成為海上霸權等等
每個國家的大臣都各懷鬼胎,沒有透明的財政、資產負債表,就沒有強盛的國家,而貪污的問題日益嚴重,使得高官隱匿財政收支,但荷蘭應該是首度整個國家高度重視複式記帳概念的國家,因此海上科技得以用國力支持,原本的海上霸權是西班牙,最後卻忽視資產負債表的重要以及培養會計人才,因而讓原本屬於領地的荷蘭附屬國得以藉機發動政變。還記得國中學過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強大,就是有了會計的概念使得國力強盛,到處掠奪。
在十七世紀中的法國就有出現日劇《討稅女王》的情節,路易十四和其稅務大臣柯爾貝爾逮捕了利用貪污而買下整座小島和別墅的富凱(還派人喬裝跟監,根本古代柯南),但法國最後因為路易十四未能堅持科爾貝爾對於會計準則的規劃與行動,而讓法國重回中古世紀的傳統各自掌握簿記,導致國債日趨嚴重。
最有趣的是英國在十八世紀初就出現了龐氏騙局的神展開,在當時為了解決誇張的用國債(誇張的原因也是因為先人不好好記帳導致)而讓沃波爾傷透腦筋,這時托利黨成立了一間公司,與政府協商:若取得某一商品的市場壟斷就幫忙還國債,而且在上位者還能分一杯羹,可說是三者得利啊,因此不只民眾紛紛買他們家公司的股票,就連敵對黨的沃爾夫也挹注了相當可觀的股票,使得原本四百多英鎊的價值一下炒到了一千多英磅,當然最後該公司也垮台了!
有些人對於會計從業人員的態度是很輕蔑的,認為他們只是幫忙寫寫數字和借貸名目的「人」,而不是專業人員,其實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十九世紀都還可以看到輕蔑的下場,而我想還有一些原因在於:會計們雖然可以幫助國家達到鼎盛,但同時在西元1929-1933的大蕭條以及08年的金融風暴都是因為會計的不當使用而發生的,所以人們對於會計的警覺心與不信任感可能有所延續吧!
推薦給所以商學院或管理學院的朋友
這本書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