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soner’s Dilemma: John von Neumann, Game Theory, and the Puzzle of the Bomb(囚犯的兩難:賽局理論、數學天才馮紐曼,以及原子彈的謎題)
- 作者: William Poundstone
- 原文出版日期: 1993/01/01
- 譯者: 周惠玲
- 譯版出版社: 左岸文化
- 譯版出版日期: 2019/06/12
心得
就像很多人提到讀書無用論的理由一樣:你會到便利商店用x和y買東西嗎? 這問題的本質本來就站不住腳,因為不夠生活化,正確的來說是這個論點本來就非常有限,有限到你把中間的詞彙塞入任何東西都會通(例如:歷史、音樂、化學等等)
看完這本書首先的感想是這個,因為裡面有多一開始覺得很不生活化的實驗經過不斷的”演變”, 變得非常非常非常常見,So Impressive!!!
膽小鬼實驗
例如膽小鬼實驗,這種我們只能在好萊圬早期電影才看得到的電影場景,把背景、設定改一下其實就會非常貼近現實,例如之前很常看到的謎因短片(這個弟弟的忠誠以及奉獻我給滿分)
這就是典型的膽小鬼模型,你有沒有辦法當那個犧牲的人換取大家的利益,可能有人會說目前戰爭離我們很遠所以還不夠生活化
試想一整個街區停電時,你會是打電話給台電的那個人嗎?還是你會想反正別人也會打,我只要坐在家裡就好,等別人反應後在等電送來,如果大家都這樣想呢?
可能打一個電話覺得還好,但是如果把打電話通知的成本無限擴大,現在電話線路不通,要想通知台電必須翻山越嶺走三個小時到市區,你還會想走?
另一個實驗是這樣的: 一間雜誌社邀請讀者回寄明信片並標註20或100$,如果所有回寄的信件中少於20\%的人要求100$,則所有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寫的金額,但如果超過20\%,則所有人都拿報到這些錢,你會寫多少? 反正我是寫100啦
把實驗Down Sampling到日常生活的情況很能產生共鳴,但還是會覺得So What,這還是一種實驗而已,不過可以Up Sampling到國際斡旋,就很屌了 古巴危機就是一種膽小鬼難題
提到上世紀中葉的大事件,就要提到在更之前的冷戰(核武競賽時期),這個就是由囚犯困境做到up sampling的例子,當兩方(蘇聯和美國)都不知道對方有沒有一個決定性的毀滅武器時,基於自衛的立場我要不要開發這樣的武器
- 如果我開發了,對方卻沒有這樣的武器,這絕對是己方樂見的
- 但如果兩邊都已經開發了,只能說會不會進入到下一個世界大戰或是新一輪的軍備競賽
- 如果兩邊都沒有開發,感覺都有意打住競爭的意識,世界和平的理念將會越來越近
如果你是其中一方,到底要不要開發武器呢?
美元拍賣理論
再想想看,上面說的不斷進入新一輪的軍備競賽思維再映射到美軍撤軍阿富汗,是不是也是一種不斷疊加成本的行為,這兩件事背後所代表的都是一種兩難,後者的兩難在於:美軍投資或給予資源的時間都那麼多了,要不要撤軍呢?也許阿富汗會自立自強起來?
這兩件事情是可以類比的,如果換成比較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美元拍賣理論的話,就是蠟筆小新其中一集美冴的加油思維,也許下一家會更便宜,但也可能自己車上的油先耗盡這樣的兩難?又或是像我爸看連續劇一樣,當發現這個連續劇跟屎一樣的時候已經快到尾聲了,這時候就陷入了要不要直接關掉以及繼續看下去的兩難,也許最後會有個結局大翻轉?
其實就是投資與止損點的類比啦!想想這些問題真有趣!!!
最有趣的一個問題:切蛋糕
你是一個爸爸,你有兩個小孩,每次你在切蛋糕的時候,總有一個小孩覺得自己分的比較少,你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解答:一個小孩切蛋糕,另一個小孩選蛋糕,切蛋糕的小孩只能撿剩下的那一塊
這是經典的零和賽局假設,兩邊的利益相加都是一個定值,而切蛋糕的小孩因為是撿剩下的,所以在兩個小孩都是理性的情況下(盡量選比較大的),她一定會在盡量公平,並確保自己能夠得到最大的,這就是著名的小中取大理論,這會有一個固定的解,也就是平衡點(鞍點, Saddle 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