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以色列殖民、種族隔離下的抵抗與希望
- 作者: 王冠云(Cynthia Wang)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2/11/01
這一本書的觀點完全是站在巴勒斯坦角度描述以巴現況,也正是我想要尋找的書籍,不過書中較少提到歷史的脈絡,或甚至是為甚麼前因後果,而專注於眼前的巴勒斯坦,所以如果想要非常清楚的了解從早期以色列的動機、戰爭的起因等等,可能不太適合,但取而代之的是用堅強卻不透露情緒的字句,鏗鏘的描述巴勒斯坦地區人民受到的迫害,以及詳實的描述採訪的人事物並且參與其中的生活、文化,不只是因為作者 - 王冠云的先生是位巴勒斯坦人,更是為了以巴之間不平等的世界地位與資訊掌握度,所做出的”相對”平衡的記實
大記年表
- 1914/07/28 - 一戰開始
- 1917/11/02 - 英國外相亞瑟·貝爾福(Arthur Balfour,圖二)發表一篇聲明-貝爾福宣言(The Balfour Declaration)1
- 1918/11/11 - 一戰結束
- 1939/09/01 - 二戰開始
- 1948/05/14 - 以色列建國,也是巴勒斯坦的國殤日
- 1945/09/02 - 二戰結束
- 1948/05/14 - 英國結束託管巴勒斯坦地區
- 1948/05/15 -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阿戰爭),爆發點託管巴勒斯坦的英國與列強協議後,大量猶太移民回到以色列,早已使得當地巴、以居民衝突激增,阿拉伯國家不滿以色列空降建國,聯軍出兵攻打,以色列以寡敵眾,前期被壓制,但後期靠著不斷移入的全球猶太公民,以及英法等國的軍事援助, 最後大勝阿拉伯國家,此時耶路撒冷被分為東、西區,西區由以色列政府管轄,而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交給約旦託管
- 1950年 - 以色列啟用《回歸法》(Law of Return),即所有海外猶太人都可以回歸以色列,無論這些猶太人是透過血統(母親為猶太人),或者是經過皈依猶太教的人,一律能獲得以色列國籍的資格。
- 1967/06/05 ~ 06/10 - 六日戰爭,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南方的埃及、北邊的敘利亞和東邊的約旦)之間的大規模戰爭,最後由以色列得勝,並在其佔領的巴勒斯坦土地(包括西岸自治區、東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開始大量興建猶太屯墾區。詳細的前因後過可以參考mingjai14這個Youtuber的影片2
- 1970年 - 《回歸法》放寬入籍資格,包括猶太人的家人和直系後裔,例如子女和孫子女、其配偶與未成年子女,即使並非猶太教仍可以自由選擇來到以色列成為國民。3
- 1987年左右 - 哈馬斯政權興起,阿拉伯原意為「伊斯蘭抵抗運動」
- 1987/12 -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First Intifada),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在沒有實質領袖的前提下,最大規模的反抗爆、反殖民抵抗運動。約1500名巴勒斯坦平民喪生,約420名以色列居民和士兵喪生
- 1993/09 - 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Yitzhak Rabin,圖三)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PLO)首領亞西爾•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圖四)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的見證下,簽訂《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
- 1995/09 - 以巴雙方在開羅會面,討論奧斯陸協議的第二階段,內容談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轄的西岸(West Bank)地區要劃分成ABC三個區域
- 1997/09/04 - 聖城耶路撒冷遭受恐怖攻擊4,這起攻擊由哈馬斯主導,三名自殺炸彈客在耶路撒冷的本耶胡達街(Ben Yehuda Street,圖五)上一座購物商場旁引爆炸彈,其中一名死者絲瑪黛•埃爾赫南(Smadar Elhanan)就是米科•貝雷德(Miko Peled)的姪女,年僅十三歲。而絲瑪黛的媽媽努莉•貝雷德(Nurit Peled-Elhanan)的童年朋友就是現任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圖六),貝雷德家族是以色列建國非常重要的軍事功臣
- 2000/09 -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Second Intifada),又稱阿克薩群眾起義(The al-Aqsa Intifada),自此哈馬斯開始興盛,主張武裝抵抗結束以色列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帶
- 2011/03 - 以色列通過『浩劫法案』(Nakba Law),任何居住在以色列的人或機構,若不想承認以色列為「民主的猶太國家」,或者在以色列的「國慶日」時哀悼「浩劫日」,則視為違法5
- 2014年 - 加薩戰爭持續五十天,共22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6,逾7100多人受傷;以色列則有17名士兵和四位平民死亡
- 2015年左右 - 第三次巴勒斯坦大起義,也叫刺刀起義(Knife Intifada)盛行,相較於傳統的投擲石塊以外,持菜刀近身行刺則成為最新一波的攻擊方式。7。也是巴勒斯坦相較過去十年,在以色列殖民下,抗爭起義最激烈的一次,根據當年九月的年度統計數據,共有274人死亡,包含235名巴勒斯坦人,和34名以色列人和5名外籍人士。在巴勒斯坦的死亡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未滿18歲
- 2015/10/12 - 年僅十三歲的阿赫馬德•馬納斯拉(Ahmed Manasra,圖一)倒臥在血泊中,不僅被一部以色列人開的車衝撞,又遭到以色列士兵射擊,起因是他與十五歲的堂哥當天『計劃要持刀刺殺猶太人』8
- 2015/11 - 以色列國會立法,對以色列軍隊、平民、車輛「投擲石塊」被捕的巴勒斯坦人,可判處最少3年,最多20年的有期徒刑。9
- 2016/08 - 以色列議會通過「青年法案」(Youth Bill),針對「有恐怖分子嫌疑」的殺人即殺人未遂案件,將可受以色列法庭審判入獄的年齡降低至14歲。10,該法案大大影響在東耶路撒冷且領取藍色身分證的巴勒斯坦兒童
- 2017/12/18 - 艾哈德•塔米米(Ahed Tamimi,圖二)被突襲納必薩利赫村(Nabi Saleh,圖三)的以色列士兵逮捕入獄八個月,主因是「羞辱與攻擊以色列士兵」,在影片中11,艾哈德扇了一名士兵耳光,並且踢了另外一名士兵而被捕12,主要攻擊的原因是艾哈德的表弟穆罕默德•塔米米(Mohammed Tamimi)在幾天前遭到以色列士兵槍擊,腦部中彈而命危13
- 2018/04/06 - 巴勒斯坦攝影記者亞瑟•穆勒塔賈(Yaser Murtaja,圖四)在加薩邊境「爭取難民權利大遊行」(The Great March of Return)的第二週活動中被以色列狙擊手槍殺14,在洛杉磯時報中指出15,以色列官員在調查開始前,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聲稱Murtaja是哈馬斯武裝分子。
- 2018/07/19 - 通過猶太民族國家法,全稱基本法:以色列是猶太民族的民族國家(Basic Law: Israel as the Nation State of the Jewish People),全法條可見16,此爭議法條重申以色列是「猶太人的國家」(第一條第A項: The land of Israel is the historical homeland of the Jewish people, in which the State of Israel was established.),且此法案將保障耶路撒冷成為以色列「永不可分割的神聖首都」(第三條: Jerusalem, complete and united, is the capital of Israel.)
- 2021/05/06 - 謝赫賈拉(Sheikh Jarrah)社區強制遷村
- 2021/05/07 - 哈馬斯政治局委員、前內政部長法蒂·哈馬德(Fathi Hammad)敦促耶路撒冷人民「砍掉猶太人的頭」(原文: with those five shekels, you will humiliate the Jewish state.),隨即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圖五)出現衝突,以色列進攻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17,並無差別的轟炸加薩,東耶路撒冷居民被屯墾居民與以色列軍隊武力區離家園
- 2021/05/10 - 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國際主流媒體大篇幅報導以色列遭到駐點加薩走廊的哈馬斯(Hamas)組織攻擊181920
- 2021/05/12 ~ 05/21 - 哈馬斯以及以色列互射飛彈21
- 2021/05/25 - 愛爾蘭政府表態譴責以色列「實際併吞」(de facto annexation)巴勒斯坦土地,為歐盟第一個正式承認與譴責以色列違反國際法的國家22
名詞解釋+地理說明
- 錫安主義者(Zionists): 也有人譯為猶太復國主義者,典故出自《舊約全書》,在大衛王的統治下,「錫安」成為「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之地」的代名詞。這也是至今為什麼許多以色列人堅稱他們是回到當初上帝給他們的「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以及他們是「上帝的選民」的原因
- 種族隔離(Apartheid): 根據1973年《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23和1998年《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24,一個國家若意圖行使讓一個種族團體優於另一個種族團體的政策、對特定種族團體實行有計劃的壓迫和不人道的武力攻擊,即符合違法國際法行使種族隔離的罪行
- BDS運動(Boycott,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 Movement): 這個行動是呼籲大家能夠抵制有金援或支持以色列不法軍事行動的猶太公司產品,此運動從未針對猶太人,而是對以色列政府不當迫害巴勒斯坦人權的一種經濟施壓,與過去抵制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時,國際社會所採取的南非撤資運動(Disinvestment from South Africa)目標一致
- 從圖一的地理歸屬變化圖可以知道,在1917年以色列建國之前,所有土地都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土地,到1946年,以色列建國開始到1947年,會看到有極高比例的土地變成以色列的,而原本住在那裡的巴勒斯坦人就變成難民流亡到其他國家(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巴勒斯坦難民約590萬人25),甚至是1948/05/15的第一次中東戰爭(以阿戰爭)爆發後,以色列取得了77%的土地,而現況則是如最右邊這樣
- 現在的以巴地區相對地理位置(圖二): 把以色列當作中心點,正中間是耶路撒冷(Jerusalem,圖三),耶路撒冷旁邊的藍色區域是死海,約旦河最後就是流入死海;耶露撒冷左邊就是非常大的城市-特拉維夫(Tel Aviv-Yafo,圖四),往上走也是非常大的海邊城市-海法(Haifa,圖五),而如果往下走就會到達加薩,AKA露天監獄。把目光放大一點,以色列下方就會直通埃及,右邊是約旦,北邊是黎巴嫩和敘利亞
為何會有如今的以巴衝突
- 一戰到二戰期間,反猶太主義(Anti-Semitism)高漲,目睹或耳聞在歐洲慘遭納粹大屠殺的猶太人,讓其他倖存者心心念念要找一個安身之處。二戰結束後,錫安主義者依照舊約聖經選擇了目前的巴勒斯坦(拒絕曾經的選項-烏干達和阿根廷)
- 一戰時,在美國與俄國猶太錫安團體政治、外交的影響與遊說下,1917/11/02,英國外相亞瑟·貝爾福(Arthur Balfour)代表英國政府,向在英國的錫安主義者發表一篇聲明-貝爾福宣言(The Balfour Declaration)1,表示英國政府將全面支持錫安主義者將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唯猶民族之家(National Home)的願景,內文提及錫安主義者不應以武力侵害其他非猶太宗教族裔、巴勒斯坦原住民的公民權利,這個宣言就是開啟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矛盾的開端
- 一戰後,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委託英國暫時管理巴勒斯坦(Mandate Palestine),在貝爾福宣言以及英國政策鼓勵下,有越來越多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並且”有計劃的大量購買巴勒斯坦土地”,就有點像當初的漢人跑來台灣大量透過資訊不對等、語言障礙甚至是非法脅迫等方式,取得原住民的土地一樣,這當然引起巴勒斯坦原住民的不滿,但英國政府託管統治下也偏護移民回潮的猶太人,以武力鎮壓巴勒斯坦農民。記者大衛·克羅寧(David Cronin,圖六)在《貝爾福宣言的陰影》(Balfour’s Shadow: A century of British support for Zionism and Israel)26提到,英國託管時期曾經訓練哈加拿(Haganah),這個組織起源於鄂圖曼帝國分裂時期,為猶太人軍事組織,後來這個組織在許多猶太人回歸之後日益壯大,就變成現今的以色列國防軍的核心。在託管期結束後,英國更是留了很多武器給哈加拿,而在北美的猶太錫安主義者也把各種軍事資源送往現今的以色列地區,當時很多巴勒斯坦人被鄰近的猶太屯墾居民攻擊,但在武力不對等的情況之下只能被迫逃離原本的家園
- 1993/09《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簽署之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講到自治政府就讓臺灣人警鈴大響,有點像是香港那樣,變成傀儡政權,由各強國和聯合國監視的空殼,但這個協議在當時具有不凡的意義,因為這是以巴雙方首次和平會面、握手,且公開承認彼此政權的統治正當性與存在性。此協議分兩階段-首先,雙方能在五年內建立互信護住的基礎,包含以軍撤出加薩和巴勒斯坦西岸,扶植成立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的自治政府,以及以巴雙方在能源、原料與貿易等方面合作;第二階段才是討論更具爭議性的事項
- 1995/09正式劃分各個不同的地域以及政權的管轄範圍,但以方的右派人士(保守派)認為以色列官方不應該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這個「敵人」有任何正向的互動(我自己認為這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另一方面,巴勒斯坦的在野政權(包括哈馬斯)也對此表示激烈反對。過了兩個月後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Yitzhak Rabin)遭到國內右翼人士暗殺身亡27
- 1996年以色列大選中由代表右派的納坦亞胡政權獲勝,而直到2006為止,支持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法塔赫政黨(Fatah)不斷退讓以色列政府的要求,因此在2006年的巴勒斯坦大選中,由哈馬斯政權獲勝。法塔赫不甘落選,和哈馬斯爆發一連串政治鬥爭和衝突,最後在2007年正式宣告關係破裂,哈馬斯統轄整個加薩地區,將法塔赫的人全部趕出加薩,造成現在一邊一政黨的狀況。因為哈馬斯主張以武力抵抗以色列殖民,被以色列和其他西方國家貼上恐怖組織的標籤,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以色列展開對加薩走廊的陸海空邊境封鎖,所有出入的發勒斯坦人員和商品等都要受到嚴格的管控,而埃及也和以色列達成協議,經常性的關閉埃加邊境。
- 2020/10以色列法院裁定,新入住的以色列屯墾居民,將合法擁有住在東耶路撒冷謝赫賈拉(Sheikh Jarrah,圖一)社區內巴勒斯坦所有的土地、房屋28,共計12個巴勒斯坦家庭面臨被軍隊驅逐家門的窘境。2021/04/30~05/01,以色列屯墾區居民在軍警護送下進駐謝赫賈拉社區,並強制區離當地巴勒斯坦家庭(圖二),聯合國也向以色列發出警告,根據國際法,以色列在非法侵佔的東耶路撒冷進行強行驅逐行動可能構成戰爭罪,這次事件不是第一起卻是引爆衝突的導火線。2021/05/07是齋戒月最後一個星期五,數萬名巴勒斯坦人來到伊斯蘭第三大聖地-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此時以色列軍隊突然闖入不分男女老幼丟擲閃光彈、催淚瓦斯,掃射橡皮子彈;而接下來的幾天接持續發生類似的狀況,這樣無差別的攻擊讓哈馬斯發聲明,無果後直接發射火箭炮,以色列則是還以連續十幾天的無差別空襲轟炸,就是在這個時候,各國媒體開始爭相報導與關注
結論
以巴問題的開端我認為是因為一開始以色列的建國基礎就是打造「唯猶國家」,也就是只有猶太人才有權利居住、生存的國家,而錫安主義者的追隨者也同樣堅信錫安主義倡議之父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在《猶太國》(Der Judenstaat)中指出世界上的猶太問題在於沒有一個獨立的猶太國家這個論點。並且慢慢把問題升級,從原本的猶太人→宗教的民族化→國家化→錫安主義化,導致猶太人、以色列人和錫安主義者無法被分開,以色列不能代表猶太宗教或所有猶太人,但現在的氛圍是只要不支持以色列,就是反猶太主義;另外一種轉移焦點的方式就是將巴勒斯坦人民起義和「恐怖主義」做連結,這幾個帽子之大,讓各國政要、媒體甚至公司行號都不敢得罪以色列或支持巴勒斯坦(BDS運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再加上二戰時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歷史,讓西方各國面對「反猶太主義」的標籤異常敏感
以巴現況
- 巴勒斯坦人的3種身份(約旦河西岸/加薩/東耶路撒冷):
上面提到1995/09,以巴雙方討論奧斯陸協議的第二階段,內容談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轄的西岸(West Bank)地區要劃分成ABC三個區域,這樣有什麼問題呢,可以看報導者的圖表29(圖一和圖二),一開始在劃分地域上,B區和C區加起來就是80%由以色列直接或間接進行管理,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實際能管轄的只有20%,這等同於是實質上的併吞。在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除非持有以色列發的許可證,否則無法進入其他以色列城市。
- 在西岸自治區的巴勒斯坦人: 時不時會受到以色列軍隊突襲、逮捕,甚至直接到家裡檢查或破壞
- 在東耶路撒冷的人不是以色列人也不是巴勒斯坦人,他們沒有國民身分證,任何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想要到其他國家留學、工作或結婚,只要離開,居留證隨時可能被以色列依法取消,讓他們再也不能回家,也不能探訪還在東耶路撒冷的親友
- 以色列司法不會保護巴勒斯坦人 例如: 非政府組織「人權護衛者」(Human Rights Defender)負責人巴迪(Badee)因長年進行人權運動,被警方入侵家裡,雖然沒有找到證據可以羈押巴迪,但是傢俱被破壞後他尋求法律求償,最後法院判決巴迪必須要支付罰款給軍方約45800元新台幣;2015/07/31的新聞,屯墾區居民向巴勒斯坦民宅投擲燃燒彈,造成三人死亡(父母和18個月的弟弟)一人嚴重燒傷,卻在羈押兩年後獲釋回家30
- 非法屯墾區的擴張:
希伯崙(Hebron,圖三)在耶路撒冷的南邊,是西岸第二大城市,以色列非法屯墾區擴建,將原本的舊城區從中間切一半分為H1巴勒斯坦地區和H2屯墾居民專區
以色列政府年年編列預算,在巴勒斯坦人居住的西岸各城內建立一座座猶太屯墾區,這些建設不會因為原本有住人而改變地點,政府只會給予居民勒令盡快搬遷的信條,若不從,推土機和怪手就會親臨現場;有時候猶太屯墾區甚至會壟斷水源、丟棄廢棄物到巴勒斯坦村落,迫使他們自行離開
- 各國面對以色列的問題都抱持親以態度: 例如: 2017/12/06川普不顧眾議,宣布美國官方正式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但根據聯合國478號決議文31,不容許以色列武力佔領東耶路撒冷,以色列將耶路撒冷定為其不可分割的首都是違反國際法行為32;1998年瑞典首相約蘭·佩爾松(Goran Persson)成立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聯盟(International Holocaust Remembrance Alliance, IHRA),該聯盟要求會員國必須跟新反猶太主義的定義: 以色列為所有猶太人的代表,批評以色列政府等同反猶
- 演算平台和國際媒體的態度: 以加拿大廣播公司CBC(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為例,2021/05/10各大英文主流國際媒體(BBC, The Guardian, CNN, CBC)等都對以巴的衝突做報導,但CBC自家記者提出要對巴勒斯坦做出平衡報導(Anti-Palestine Racism),上百封信件寄到編輯信箱,但公司高層卻多次拒絕還曾明確下令禁止記者、編輯提及「巴勒斯坦」一詞,要以巴勒斯坦人、加薩、西岸等不具有國家主權意義的詞彙代替;而目前的社交平台FB、IG等,面對巴勒斯坦支持者的貼文,其觸及率都異常的低,也很常由演算法無預警刪除,原因是違反社群規定;巴勒斯坦支持者所發布的影片有時是以色列士兵攻擊手無寸鐵的平民,這樣的內容會被打上馬賽克,造成演算法的推廣更有限
- 巴勒斯坦甚至是加薩人面臨的難處:
- 有八成加薩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醫療、水電資源皆缺乏。在2008~2021年間經歷四次重大戰爭,平民死傷慘重,境內機場、發電廠、醫院、學校等都遭到炸毀,宛如露天監獄。
- 約旦河西岸地區要上網需要借用非法蓋建的屯墾區訊號,而加薩走廊則只有2G的通訊功能,連傳圖片都沒辦法
- 在加薩,醫療用品、香菸、香水、化妝品等奢侈品、建築原物料(水泥鋼筋)都必須要由埃加之間數百條走私隧道進行輸送,甚至是重症病患
- 很多巴勒斯坦人都曾遭到羈押或逮捕,例如納畢薩利赫村(Nabi Saleh)的200位居民,以和平無暴力方式遊行,但過程中總會遭到以色列軍隊以槍砲與武力攻擊,只要可能涉及以巴衝突有關的政治議題,都不被允許
- 巴勒斯坦人時常要面臨無預警的知悉自己的親人或朋友被殺死或受傷的消息,例如最年輕的戰地記者珍娜·吉哈德(Janna Jihad)在2018/06/06(當時12歲)早上目睹艾武(Aooz)被以色列士兵射殺
- 巴勒斯坦人不像以色列公民可以持槍擁武,在過去許多案例中,若槍殺或傷害巴勒斯坦人的屯墾區居民,往往有以色列政府的「赦免除罪權」
- 在以色列四處移動會被盤查;跨越國界時會被審訊並且有可能會因為是巴勒斯坦人就拒絕入境或受到差別待遇
我想嘗試
- 利用鼠尾草香味的特殊煮茶方式
- 油炸鷹嘴豆餅(Falafel,圖四)
- 鷹嘴豆泥(Hummus,圖五)
- 沙威瑪烤肉(Shawarma/Kebab)
- 倒栽蔥盆飯(Maqlooba,圖六)
- 皮塔餅(Pita,圖七)
- 由哈勒頓(Khalid)創辦的行動彩繪餐車(圖八),平常會在拉馬拉市(Ramallah)的馬納拉廣場(Manarah Square,圖九)附近的以勒薩街(Irsa)活動(我查不到具體的位置在哪裡)
Reference
-
https://youtu.be/nQU8sP9U9lM?si=NwQkjjEBDpcGS1oJ ↩
-
https://canwf-jerusalem.org/4-4-1-1.html ↩
-
http://edition.cnn.com/WORLD/9709/04/israel.blast.930/ ↩
-
https://www.adalah.org/en/law/view/496 ↩
-
https://www.unrwa.org/2014-gaza-conflict ↩
-
https://www.twreporter.org/a/israel-palestine-conflict-children?login=Google&login_time=1718032765 ↩
-
https://www.jpost.com/arab-israeli-conflict/indictment-13-year-old-from-pisgat-zeev-attack-influenced-by-hamas-wanted-to-be-a-martyr-430553 ↩
-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15/11/3/israel-passes-minimum-sentence-for-stone-throwers ↩
-
https://www.timesofisrael.com/israel-approves-jailing-terrorists-from-age-12/hamas-fires-rockets-into-israel-in-dispute-over-jerusalem-mosque ↩
-
https://www.nbcnews.com/video/ahed-tamimi-slaps-israeli-soldier-dec-15-2017-1181677635970 ↩
-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ahed-tamimi-and-the-plight-of-palestinian-child-detainees/ ↩
-
https://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65917357 ↩
-
https://www.latimes.com/world/la-fg-israel-gaza-journalist-20180407-story.html ↩
-
https://www.latimes.com/world/middleeast/la-fg-israel-gaza-yasser-murtaja-20190330-story.html ↩
-
https://www.timesofisrael.com/final-text-of-jewish-nation-state-bill-set-to-become-law/ ↩
-
https://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65184207 ↩
-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1/may/10/hamas-fires-rockets-into-israel-in-dispute-over-jerusalem-mosque ↩
-
https://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57053074 ↩
-
https://edition.cnn.com/2021/05/10/middleeast/jerusalem-clashes-monday-intl/index.html ↩
-
https://www.timesofisrael.com/hamas-claims-victory-as-palestinians-celebrate-after-first-night-of-calm/ ↩
-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1/may/26/ireland-israel-de-facto-annexation-palestinian-land ↩
-
https://legal.un.org/avl/pdf/ha/cspca/cspca_c.pdf ↩
-
https://legal.un.org/icc/statute/chinese/rome_statute(c).pdf ↩
-
https://www.unhcr.org/hk/figures-glance ↩
-
Samuel, M. T. (2018). Balfour’s Shadow: A Century of British Support for Zionism and Israel, by David Cronin. ↩
-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oct/31/assassination-yitzhak-rabin-never-knew-his-people-shot-him-in-back ↩
-
https://mizna.org/mizna-news/%D8%AA%D8%B6%D8%A7%D9%85%D9%86-solidarity-a-gathering-for-palestine/ ↩
-
https://www.twreporter.org/a/2021-israel-palestine-crisis-racial-discrimination ↩
-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15/7/31/palestinian-baby-burned-to-death-in-settler-attack ↩
-
https://documents.un.org/doc/resolution/gen/nr0/399/48/pdf/nr039948.pdf?token=RIMm2gJQOQMqipQLht&fe=true ↩
-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9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