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澔平地球長征之旅:有多遠走多遠

眭澔平地球長征之旅:有多遠走多遠

  • 作者: 眭澔平
  • 出版社: 人類智庫
  • 出版日: 2016/10/01

在2021上半年有幸修到眭老師在臺科大開設的世界當代文化史與紀錄片田調研究,由於當時正逢疫情,所以課程上聽說和往年不一樣,我那一屆是看爆老師拍的影片,詳細可以看老師的YT,只要影片前面有標數字的就是修課學生要看的影片,並且要留言心得,真的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可以看到老師在這幾部影片底下都有滿滿的座號+心得的留言,那時候也有一次的期中校外教學,就是去故宮和老師家的博物館,真的非常令人驚豔,老師對於那些古文物以及作為探險家的職業精神,都表露無疑,真的是每個文物都是隨口就可以講個幾段。後來忘記什麼原因從老師手上拿到這本書(可能也是Q&A之類的獎品吧),就所幸讀看看,真的不得了,和我想的差距甚遠

  1. 文體類似日記形式,不太喜歡,贅字頗多,雖然不到流水帳,但的確有灌水
  2. 整本都和上課的內容差不多
  3. 值得學習的是,專有名詞都有原文,地點也都有標注,所以習慣用google map看書的我會很感激
  4. 內容幾乎都是以圖優先,能夠清楚的知道老師想表達的內容,所有文字都是為了闡述圖片
  5. 有一點點點支語和錯字,例如P205,應該是1697年而不是1967年

心得

其實我自己體感,全書大約60%可以從老師的Youtube影片中看到,而且還比較生動一點點,畢竟是影片也有聲音,這就要特別說為什麼會差距甚遠,就我所知,老師應該是記者出生的,我也只有看過老師這一本書而已,但…老師的文筆真的不是普通的流水帳耶,贅詞、語句不順都已經充斥在大部分章節中,真的讀起來異常痛苦,老師對於原始部落、音樂、人文非常感興趣,所以全書中有非常大的篇幅是在講他遇到的人事物,但我想我覺得很流水帳的原因是他就是分享”所有的經歷”,但我卻沒有任何記憶點,或者應該說我從文字中”看不到畫面”,當然老師在某些文字旁都會有圖片輔助,那些另當別論,但其他的地方我可以說尤其是原始部落的地方,遭遇事件的ABC都長的差不多,這個可能有幾種原因:

  1. 因為老師的資金有限,導致滯留在每個地點時間不會太久,看到的東西都差不多
  2. 出門在外,又是在非常冷門的地方,語言不通已是常態,語言是體現文化非常直接的方式,如果語言不通,透過比手畫腳,會了解的不夠透徹,可能某些事情在一般人眼裡就是差不多的事情
  3. 這本書的定位可能本來就是面對死忠的支持者,所以會用比較輕鬆的方式書寫
  4. 當初留下來的影音檔案不足以讓老師回憶起當初的點點滴滴
  5. 因為老師很常描述音樂文化,但沒有辦法實際聽到的情況下,就很看重”怎麼寫”才能帶給讀者類似的回饋,但這畢竟有限

但…想來想去還是只能覺得老師面對這本書的字詞太過隨意,甚至我也想反駁剛剛提出的第2點,如果是語言不通,還是可以透過譬喻、修辭、描寫環境等等方式闡述同一件事情,我只能說老師的寫作風格很naive(容我不客氣得說,很小學生感),導致部分內容的重疊性提高,舉例來說第六章的⟪雨林深處有人家⟫、第9章的⟪我的森林派對⟫、第10章的⟪我的土著生活⟫和第11章的⟪消失的部落⟫都有給我這樣的感覺。老師的確在不同的章節描述不同的事情,但給我的感覺是所有事情都可能會在其他部落發生,只是他換了一個地方換了一個部落,但發生不同事情而已,講簡單一點,就像現在的異世界動漫一樣,要說那些爛大街的異世界番有做出區隔也是沒錯,但就有滿滿的既視感,其實生搬硬套還是可以混在一起講,尤其是音樂文化,那些樂器、舞蹈等等,沒有特別描述會讓我感覺所有的部落都差不多,衣服、飾品甚至是生活模式皆然。

另外還有一個缺點,但這比較偏向我自己的偏好。有關於那些沒有答案的章節,比方說失落的古文明、麥田圈、復活節島的巨石像、金字塔等等,老師在書中其實沒有提出更多和其他節目或是書不同的見解、觀察或是體驗(可能有但應該只有一點點),我會覺得其實大眾也差不多知道這樣,當然如果完全沒看過這些東西的相關報導可能會覺得有趣,但其實建議跳過也沒什麼關係,因為那些很可能你早就知道,當然老師也會在書中用圖片的方式說明其他很少人提到的(至少在老師家的博物館以外沒有看過),例如占星杖。就是切入點的問題,如果面向一般大眾,我想從這本書中那些”沒有答案的章節”學到的會非常有限。

如果轉念想,對這本書的期待放在圖片上反而會有不錯的效果,也就是圖片比文字重要,而且重要非常多,這樣的話讀者會比較能夠接受

書籤

書籤通常是我覺得有趣或是學到的新知識

古文明簡史

  • 西亞古文明-10000
  • 古埃及-6500
  • 古印度-3200
  • 中國-6000
  • 中國黃帝-2700
  • 瑪雅-2000-1697(比較保守的說應該是3世紀到9世紀,這600年是瑪雅文明的繁盛時期,但要說聚落開始出現或者是更早一點的瑪雅人開始移居到此,應該是西元前就開始,具體可能是西元前2000或西元前1000(科潘遺跡是西元前1100年)到公元後250左右,而九世紀是馬雅文明的中部地區突然出現集體性的政治崩潰,也就是古典期衰落,引發連年內亂,大量城市陷入廢棄,人口開始北移,也就是說瑪雅文明開始衰敗但沒有完全消失,後來到16世紀西班牙開始入侵才漸漸消失,最後消失的時間是1697年,最後一個瑪雅城邦敗北)
  • 阿茲特克1325-1521
  • 印加11世紀-1533

片段

  • 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 & 天堂鳥(Paradisaeidae) P31:

    天堂鳥族其實也是食人族的一種,可為什麼要叫天堂鳥族呢?因為這個民族跟天堂鳥實在有著太密切的關係。在整個巴布亞新幾內亞,不論是在國旗,還是在錢幣上,都印著天堂鳥的圖案,他也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國鳥。這種鳥最特別的之處是,在求偶的時候,會展現出一種非常特別的舞姿,尤其是公鳥在跳這個舞蹈時,更是美麗。

  • 如何騎駱駝 P58: 如果是雙峰駱駝,就直接坐在兩峰的中間;但如果是單峰,且沒有綁任何鞍架,那就要坐在單峰後面,並且用力死抓著駝峰的一搓毛,然後用雙腿夾緊就可以安穩前進
  • 英國的占卜仗(Dowsing Rod) 以各種不同的名稱,尋龍尺、探龍針、降龍棒等,最主要是記錄他的英文,dowse有探水器的意思
  • 英國的石陣

    巨石陣(Stonehenge)又叫做索爾茲伯里石環(Salisbury),是英國最著名的史前建築遺跡,距今已以超過五千年的歷史。他的建造起因和方法至今仍是未解之謎。考古學家知道建造巨石陣的石頭來自威爾斯,但是這些幾十噸重的巨石如何被運到三百多公里以外的索爾茲伯里平原卻是謎團重重。 有學者認為,這座巨大的環型石陣式羅馬統治時期讀魯伊教派的祭祀場所。也有人聲稱她向麥田怪圈依樣,是外星文明的產物。還有學者考證巨石陣的較造者是一千五百年前消失的凱爾特人。另人稱奇的是,巨石陣的主軸線——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那天早晨出生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

  • 百慕達三角洲 具體來說,是英屬百慕達群島、美屬波多黎各和美國邁阿密所形成的三角形區域
  • 金字塔 埃及開羅附近的吉薩(Giza)有世界上最大的三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2690 B.C.,通稱為大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2650 B.C.,Khafre)以及門卡烏拉金字塔(2600 B.C.,Menkaure)
  • 的的喀喀

    位於祕魯與玻利維亞交界的高原上,是南美洲地勢最高的淡水湖。這顆璀璨的高原明珠孕育了神祕的印加文明,也留下了代代相傳的美麗傳說。烏羅人是一支古老印加人的後裔,世世代代在湖畔繁衍生息,特殊的生活環境造就了烏羅人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

    附近的湖畔有一處古蹟,Tambomachay(唐部馬加),也就是印加古帝國時代的澡堂。

  • 馬丘比丘

    據說是古印加帝國在最鼎盛時期建造的貴族莊園,專攻權貴階層在這裡渡假遊樂。歐洲殖民者入侵南美洲以後,馬丘比丘很快就隨著帝國的沒落而被遺棄了。直到1911年,這座龐大的石城才被美國考古學家發現,隨後成為印加文化的標誌。

    古印加人使用一種⌈十二角切割法⌋,就是把正方體石塊的八個角都削成不規則的內凹線條,使得原來四方體平面的一個角就變成了三個角,單一平面上四處變為三個角的新曲線就組合成12個內外凹凸點,有如大十字的圖案。這種多重立方體大小不規律鑲嵌組合的建築方式,就是獨步全球的十二角切割法。

  • 羊駝 VS 駱馬 這裡應該是老師說錯了,P226老師說羊駝=駱馬=草泥馬=Yama,但其實羊駝=草泥馬≠駱馬=Yama,而Yama則是西班牙文Llama的讀音念作Yama
  • 變身國王(The Experor’s New Groove) Cuzco(庫斯科)是祕魯的古都,意思是肚臍,代表當時的政治、文化和交通的重要中心,這讓我想到2000年上映的迪士尼動畫變身國王中,那個駱馬庫斯德國王(Kuzco),而這部電影本來就是受到古祕魯文化的啟發,以印加帝國為背景描述的故事,所以我猜,Cuzco和Kuzco可能是互相有關連的。
  • 研究民俗美學的時候,一班有四大項是重點考察,包括彩繪、紋身、殘毀和變形
  • 布希曼人(Bushmen) 就是1980年上映的電影,⟪上帝也瘋狂⟫中,男主角歷蘇的部落,他們生活在南非的喀拉哈利沙漠,他們顴骨突起、頭髮濃密而捲曲,即使成年男性的身高也僅在150公分左右,他們脊椎骨的下部彎曲向外突出,因而臀部顯得特別大,形成一種特殊的肥臀,頭特別小所以腦容量也比較小,非常接近原始人的型態
  • 長頸族 有分非洲和緬泰兩種,非洲長頸族又叫恩德貝萊族(Ndebele people),如果丈夫給妻子的聘金和結婚禮物只有一兩個環,表示他還不夠愛她;所以丈夫給妻子多少環代表有多愛自己的妻子。另外,非洲的珠藝編織(Bead Work)是享譽全球的。他們配戴銅環除了美之外,還有另外一層涵義,當初祖先來到非洲南部,為了與毒蛇猛獸搏鬥時不被咬傷脖子,所以使用銅環保護自己,這不就和⟪功夫⟫中的趙志凌的洪家鐵線拳嗎

    另外,在泰國北部的Mae Hong Son(湄宏順)也有一個長頸族,沉重的銅環使得長頸族婦女的肩胛被迫下降,所以他們的脖子才會看起來比較長,並且老師猜測他們把脖子撐得比較長是因為跳舞的時候,可以漂亮的模仿環頸雉雞

  • 緬甸 有萬塔之國之稱,因為80%以上民眾都信奉佛教,佛塔有很多。有Inle Lake(茵萊湖)和風動石兩個景點,風動石又稱搖擺石或飛來石,在緬甸東南部的孟邦,特點在於無法推動這顆矗立於懸崖邊的大石,並且傳統規定只有男士可以接近風動石,並且可以貼上金箔表示崇敬。提線木偶藝術ㄊ也是有相當久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