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の器(砂之器)

砂の器(砂之器)

  • 作者: 松本清張
  • 原文出版日期: 1961
  • 譯者: 邱振瑞
  • 譯版出版社: 獨步文化
  • 譯版出版日期: 2009/11/18

故事描述

195x年5月12日早晨,一名臉面血肉模糊的屍體在蒲田車站調度場的車子底下被發現,犯人先是讓被害人窒息而死,接著用棍棒以物理方式令警方無法認得其身分,還企圖利用早晨火車開動的瞬間輾斃被害人造成意外收場的假象,在在顯示這是一起仇殺,到底是誰?有甚麼目的?犯人如何脫身等等謎團,都因當時沒有監視器、手機、網路、只有火車的交通而陷入調查困境,為此不放棄的警視廳搜查一課的刑警今西榮太郎,幾經走訪各處,起先著眼於遇害前一晚,被害人與兇嫌於酒吧喝酒時,幾位客人聽到兩人對話的證詞都提到:龜田還好吧,等字句;還有兩人的特有的東北口音,因此搜查的重點都集中在東北處姓龜田的人,但最後的無果,也許…龜田其實不是人名而是地名…?

心得

剛看完實在覺得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看,一開始是大一的國文課,瀛太在講到推理小說章節時介紹了這一本,當時就對這個人-松本清張很有印象,只因為唸起來非常霸氣(我自己覺得)再加上書名也頗有威嚴和濃厚曲折的故事,但也不是說多難看,而是有諸多我有一點點不喜歡的地方,例如故事上有幾處不明所以添加的劇情,導致我一直想說這麼偉大的大師寫了這個橋段是想隱喻或是留做後續的伏筆,但看到最後也是霧煞煞,比如在出雲結識的老人送來的算盤到底意義何在?另外,那個失業保險金(其實是音樂樂譜)到底怎麼被留在案發現場的,是故意讓刑警發現而下的挑戰還是不小心遺留,而且經過三四天都沒有被風吹走或是別人拿走,就剛好被今西拿到?

諸如此類我自己無法通靈的地方限制我的想像,導致有一點點的不喜歡,尤其是看這種重邏輯推理的小說,我不喜歡運氣或好運參雜在解決過程中,不是說一點都不能有而是要有合理的說法可以說服我這是有跡可循的,當然我知道實際的案件很多時候就是藉著這一些偶發出現的奇蹟而破,但…這是小說,我還是有點無法接受。

還有一點讓我無法帶入的原因是這個年代錯落感太重了,本篇小說寫於1960年,當時的各種文化議題或是背景都久遠到無法感同身受,例如痲瘋病的這個設定,痲瘋病是:

是由麻風桿菌與瀰漫型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經由飛沫傳染但傳染性並不強,該疾病會在神經系統、呼吸道、皮膚與眼部出現肉芽腫,導致患處失去痛覺感知,常造成四肢反覆損傷而需截肢,也可能出現虛弱與視力變差的症狀 - Cited by 1

我知道台灣早期也有痲瘋病被汙名化的一些黑暗時代,但也僅侷限於”我知道”,但無法代入,尤其是犯人和賀英良(原名本浦秀夫)自小因與得了痲瘋病的爸爸四處流浪,而下定決心要藉由一些法律漏洞改名換姓,重獲新人生,這樣的動機可以同理但不能同情,其一是書中對於這個疾病而被迫害的過程幾乎沒有描寫,其二是三木謙一與許久不見的本浦秀夫見面談了甚麼、有沒有威脅等等,都沒有描寫,僅因世界上唯一知道內情的人有可能會破壞我的大好人生,所以我應該要幹掉他???如果沒有描寫兩人對話的過程,會覺得動機太情緒性了一點,不是很有說服力。我簡單講一下中間發生了甚麼,和賀英良是新思潮派的年輕藝術團體的一員,是享譽國際的作曲家,幾個月後就要和新銳雕刻家同時也是前任大臣田所重喜的女兒田所佐知子結婚,前途一片大好,但5月11日卻來了個不速之客也就是被害人三木謙一,二十年不見他是唯一知道自己不堪身世的人,因此為了自己他決定痛下殺手…

同樣具有年代感的還有剛剛提到的新思潮派,其實就是現在的反骨分子(不是那個YTBer),透過辛辣的抨擊與批評老骨董般的思想或作品,並同時宣揚自己年輕活力的展現與新穎的創作,使得收穫一票死忠的年輕支持者,但…這放到現在也只是迎來屁孩的罵名而已,就像山道的猴子一樣,不是說老舊的東西不能批評或反思,而是這種藉由貶低別人成就來昇華自己的行為令人不齒罷了。

其他像是口音、各地方言的探討、殺人手法等都覺得…無法帶入,被害人(除了三木謙一以外) 都是用不斷撥放會讓人噁心、頭暈、討厭的高頻超音波,間接導致被害人死亡,所以才能殺人於無形之中,讓他們看起來是意外或是自殺身亡…?????光看就覺得不對勁,但我也無法反駁,只能勉強接受。

另外有一些網路上的心得,是比較歷年來翻拍過的電影及電視劇,彼此在劇情、命運論之間的比較,老實說我覺得扯到命運論雖然不會說牽強,但有超譯的成分(如果只是像我一樣只有看過小說的話),我覺得以現代的觀點,從貼標籤的觀點切入還比較有意思,例如站在和賀英良的角度來說,我不想因為被貼上有痲瘋病爸爸的標籤而毀了自我努力那麼久的事實,只是想要從新開始的想法本身並沒有錯,而藉由法律漏洞改名換姓也僅算是道德瑕疵,但看在前/錢途光明的人眼裡,這些是足以粉碎自己的沉重標籤。

通篇還有一個有點不爽的點,算不上缺點,就是角色中提到評論家關川重雄(也是新思潮派的一員)和作曲家和賀英良之間的內容不成比例,應該說書中描寫關川重雄的部分太多了,導致我讀到五分之四的時候都還是覺得他一定就是兇手,再加上那個大渣男的形象,更是讓我深信不移,而和賀是兇手的可能信我也不是沒有想過,但描寫的成分真的不多,看到最後有點生氣ㄋㄟ~~

優點

既然貴為大師,還是有很多優點的,諸如發揮社會派的風格,探討被害人背後深層的動機以及社會上想要探討的議題,都有可能被收錄進題材當中,而這本書的節奏把控也是很舒服,將近570頁的內容大約兩天就追完了,透過大量對話描述角色的思路和心境,對我來說沒有甚麼負擔,尤其是面對辦案的今西榮太郎那前後奔波卻得到沒啥卵用的資訊時,會跟著一起氣餒,相對的取得重大突破又會眼睛一亮,發自內心的歡愉,也許我本質上就是個M,被作者在心情上呼來喚去,使我無法自拔。

另外,前面提到的年代感雖然是缺點,卻也是營造辛苦分為的重要推手,試想1950年代的背景,要查案就非得要靠自己的雙腳,甚至搭10多個小時的火車,只為了取得其他目擊證人的證詞;而各單位之間,使用書信往來也是常態,可以清楚的想像每天奔波的辛勞與最後一無所獲的失落。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