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海底兩萬里)
- 作者: Jules Verne
- 原文出版日期: 1870
- 譯者: 許雅雯
- 譯版出版社: 野人
- 譯版出版日期: 2019/12
心得
推薦人:張瀛太教授
書中採用第一人稱敘事,海底兩萬哩,顧名思義有許多的海底生物的想像,其中虛實交錯(有些生物或地名查不到),成書出版時間為1870年,那時還沒有所謂的軍用潛水艇,因此凡爾納的鸚鵡螺號可以是對未來科技的一種想像。
朱勒•凡爾納是法國的科幻小說之父(學弟注意,這會考喔!)雖然在歷史上還有爭議,有些人認為H•G•威爾斯更具有科幻的元素(最近出的電影《隱形人》就是他的原型),凡爾納比較像是科學之父,他運用了當代的科學做了一系列的假想,但並非不可能,例如運用電能製造一個潛水艇,在現代可說是非常常見的運用,可是在19世紀後半雖然有很多重要的理論被實踐,但是這個想法還是很不可思議。在書中,冒險、描述所見生物、劇情的比例大概是2:7:1,尤其是劇情真的不慎滿意,除了開放式的結局外,有很多伏筆都沒有下文,對我來說真的有點爛尾,也許以前的作家在創作的時候習慣如此吧!這也可以說是使用第一人稱敘述的缺點之一,雖然比較有帶入感,但我們也只能知道主角知道的事,就像去年的電影《1917》,那種類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就是只能圍繞在主角身上,身邊的事物就比較容易被忽略,所以之所以爛尾就是因為主角不知道我們想要知道的事情,聽起來很合理,卻莫名的惱人,會有種ㄤ我看了這麼久…WTF的錯覺,尤其本書有510頁,有七成都在描述所見所聞(包含一個看見什麼都要分類的蠢顧問)看久真的會麻木,所以如果不是對海底生物非常有興趣的人可能不是很推。
最讓我佩服的是凡爾納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所運用到的知識是很多的,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學(看的時候最好有一張地圖在旁邊)、生物學以及物理學,我覺得這正是讀書無用論最好的反面例證,如果他沒有廣泛的基礎知識,也寫不出這麼豐富的內容(雖然不一定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