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on and Sixpence(月亮與六便士)
- 作者: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 出版社: William Heinemann
- 出版日期: 1919/04/15
- 譯者: 陳逸軒
- 譯版出版社: 2013/12
- 譯版出版日期: 麥田出版
除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選擇,更多的地方在於我們會得到以及失去甚麼,或者說,面對自己即將做出的決定有沒有可以捨棄一切的決心。主角查爾斯·史崔蘭為了自己想要畫畫的慾望,淨身出戶,所有人無不錯愕與吃瓜看戲,為了理想到底可以放棄麵包到甚麼程度,現在這個社會只會呈現成功者的那一面,而俗稱的”失敗者”則是默默啃食自己試圖乞求安慰,但這是唯一的選項嗎,史崔蘭除了想要追逐心中無處發洩的畫的慾望,也是為了逃離社會的虛偽(尤其是藝文界),斷然離開長期生活的英國以及法國,來到大溪地作畫,在這裡他感受到歸屬與社會的純粹,更試圖畫出對這個社會最後的疑問: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Prerequisite
強烈建議看之前先了解一下Paul Gauguin (保羅·高更)的生平,至少在開始看Ch. 43(大約2/3的地方)之前一定要看,因為這本書的主角原型就是Gauguin,包含他後來去大溪地的經歷以及心態變化,在這本書中都有試圖描述,雖然是不至於看不懂,但如果事先了解會更有感覺,而前2/3的部分是Optional的原因是主角和原型的比例沒有特別高,當成獨立的角色也可以
-
[高更爭議,名畫背後的醜聞 大起大落,後印象派畫家Paul Gauguin](https://youtu.be/FL9Kl0IQ-90?si=1HznKcltijWRpSdB) -
[印象派中的奇特畫家:保羅高更 股票經紀人竟然跑去做畫家 喜歡南亞風情的畫家](https://youtu.be/CbIoF9iBrBc?si=L0E6mQPlwn1QvUw8)
這本書作者是使用比較後設的角度書寫查爾斯·史崔蘭(主角,原型是保羅高更),作者假托為一名局外人,一個年輕作家,因緣際會得識史崔蘭的妻子,從而間接認識了改變前的史崔蘭,並且用這本書描述查爾斯·史崔蘭這個人(比較像是回憶錄),另外,前三章如果看不懂非常正常,前三章主要是講
- 當查爾斯·史崔蘭死之後,大批支持者和酸民對於他的生平感興趣,而有些非議和八卦滿天飛,他的兒子是一個牧師,為了導正大眾視聽,他寫了一本以他的視角出發的父親歷史
- 藝文界長江的前浪如何生存,以及後浪的來勢洶洶
- 藝文界的虛偽以及上流社會的做作,還有他們彼此的聊天內容,例如出版現況、版稅多少、經紀人有無幫助、各出版社的特色云云
第四章開始才算是進入主軸,包含他怎麼認識史崔蘭太太以及史崔蘭,並描述他是什麼樣的人。因此看完整本書可以再回頭重看前三章,會有不一樣的見解。
心得
這本書表面上在講的是查爾斯·史崔蘭如何放棄麵包(美滿的家庭、不錯的高薪工作)轉而追求自己的月亮(理想),書名靈感應該是來自一句話
當你仰望月亮時,往往忘了腳下的硬幣
我認為作者想要強調的重點除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選擇,更多的地方在於我們會得到以及失去甚麼(三餐不繼、糟糕的生活品質等等),或者說,面對自己即將做出的決定有沒有可以捨棄一切的決心;這中間還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就是個人之於社會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有時我們常常會覺得和社會格格不入,有沒有可能我們就不適合待在這個社會,應該要去其他地方,而如果脫離原本的社會、人脈、工作、生活品質就是為了追求這個理想而必須捨棄的東西,我們還有沒有勇氣追求理想呢?
查爾斯·史崔蘭就是被作者用來拋出這個問題的角色,我們可以看到史崔蘭做出離開家庭、工作後的決定是如此迅速、突然,甚至是為了一個簡單的原因: 跟隨自己的心、想畫、想抒發腦袋中的深切的慾望,因此從英國身無分文的跑到法國巴黎,住在超簡陋旅社過著淨身出戶的困苦日子。史崔蘭在作畫的生涯中不被大部分的社會眼光認可,就像現實中的高更一樣,後來史崔蘭為了躲避仇家(高更好像是為了觀察人類社會的純粹也是為了離開現代藝術的虛偽)所以跑到大溪地(Tahiti,在太平洋上的小島,換日線附近),他覺得這個地方有自己的歸屬感,因此在這邊作畫到過世,也是在這邊畫出現在被廣受好評也飽受非議的畫作,包含
- Tahitian Women on the Beach, 1891
- When Will You Marry?, 1892
- Arearea, 1892
- Merahi metua no Tehamana, 1893
- Day of the God, 1894
-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1897
特別是1897的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這幅畫同時也是道盡高更對於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終極提問,我很認同不知道在哪裡看到的一句話: 藝術就是對這個社會的提問這幅畫同時也被認為是高更最後一幅畫,在之前讀過的⟪Original(起源) - Dan Brown⟫中也有提到,趁至可以說⟪Original⟫這本書的核心就是圍繞著這幅畫
查爾斯·史崔蘭
看完這本書回頭看其實有不少疑問
既然史崔蘭想要放棄麵包投奔理想,為甚麼要這麼絕情的離開自己熟悉的社會、家庭甚至是小孩?
我覺得在史崔蘭自己有提出幾個可能的原因 在Ch. 6提到自己的老婆常常請很多藝文人吃飯,而無來由的利益或人情關係,單純是自己的老婆想要認識這個圈子以及對他們這個行業可能有某種程度的嚮往
這樣的宴會不禁讓人納悶女主人何苦勞心邀請賓客,而賓客為何費力赴約。出席者總共十位。他們碰面時漠然不顧,分開時如釋重負。當然了,這是一場純屬社交的集會。史崔蘭夫婦⌈欠⌋了幾個他們全部感興趣的人一頓晚餐,於是開口邀請他們,而這些人也就接受了。何苦呢?為了避免兩個人獨進晚餐的煩悶,為了讓僕役有休息的機會,因為沒有拒絕的理由,因為有人⌈欠⌋了他們一頓晚餐。
從這個縮影可以知道史崔蘭太太對於社交場合非常嚮往而且熟悉,但隱約覺得這不見得是史崔蘭想要的,事實得到驗證,在Ch. 12的地方,作家在法國見到史崔蘭並想要說服他回家的時候:
⌈去你的,你不能拋棄女人,讓他身無分文。⌋⌈為甚麼不行?⌋⌈他要怎麼過活?⌋⌈我已經養了她十七年,為何她就不該養活自己試看看?⌋⌈她沒辦法的。⌋⌈讓她試試⌋
的確,在19世紀末,當時的社會價值仍然是男人負責養家、女人負責持家,而離家出走更是代表史崔蘭對於這個社會的第一次批判,並且對於作家所做的對於自己的任何道德批判,表現出爛命一條你拿我怎麼辦的態度
⌈你可曾想過,你妻子有多不快樂?⌋⌈她會平復過來的。⌋
我無法形容他這樣回答有多麻木無情。我感到倉皇失措,但盡量不顯露出來。我端出自己當牧師的亨利叔叔會用的口氣,他每次要親戚捐獻助理牧師候選人協會時都會這樣說。
⌈你不介意我老實跟你說吧?⌋他微笑著搖搖頭。⌈她做了甚麼讓你這樣對待她嗎?⌋⌈沒有。⌋⌈你對她有甚麼怨言嗎?⌋⌈沒有。⌋⌈那麼這樣離開她豈不惡劣?你們都十七年的夫妻了,她也毫無毛病可挑。⌋⌈惡劣。⌋
作家就是一個骨子裡想要打破禁忌卻又默默恪守社會準則的微文青,面對這樣的人要怎麼說服他改變決定呢?
- 法,看有無違法,有違法還執意,就直接走司法途徑
- 理,如果沒有違法就從身邊的人下手,試圖說明道德上的瑕疵以及對於整體社會/家庭帶來的困擾
- 情,情勒、世俗眼光,想辦法引出他的同情心、自卑心以及罪惡感
與社會的格格不入或是心中的狂放無處發洩
誠如前面提到的,有時我們會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與其他人無法融入,這樣的心情書中的作家也是略懂略懂,因為他自己也有一個想要冒險的靈魂(Ch. 7)
無數的夫妻一錠都是這樣度過一生,而這樣的人生模式有其樸實之美。這讓人聯想起一條平靜的小溪,安穩的蜿蜒流過輕輕牧草第,兩岸綠蔭夾道,一直到最後流入廣闊的大海;但那片海是這麼風平浪靜、無聲無息,冥冥中一股隱約的不安突然令你煩心。或許那只是我天性乖僻,即使在當時便以積重難改,我在這樣大多數人度過的人生中,感覺到有甚麼不對勁。’我知道這種人生的社會價值。我了解這種簡然有序的幸福所在,但我寫一裡有一股渴望放浪不羈的狂熱。這種輕鬆簡單的快樂,對我來說似乎含有某種令人心驚的特質。我心中有著嚮往冒險的慾望。對於尖銳崎嶇的礁岩與危機四伏的淺灘,我並非絲毫無所準備,我只渴求有所改變—改變與前方那未知的興奮。
作家的心理狀態就如史崔蘭的縮影一般,也剛好解釋了為甚麼作家會答應史崔蘭太太的要求,在史崔蘭離家出走的時候從英國去法國遊說史崔蘭回家,而可想而知史崔蘭的靈魂更是渴望某種更高處、盡情的發洩Ch. 12
⌈我就跟你說了我得畫。我也沒辦法克制自己。一個人掉進水裡的時候,他游的好或不好並重要;他就是得游出來,不然就等著溺水。⌋
而作者也借用作家這個角色提出自己對於史崔蘭成為畫家的動機給出解釋(Ch. 14)
倘若他是突然覺得無聊難耐,因而下定決心成為畫家,只為了打破這種令人厭煩的羈絆,這還很好理解,而且也稀鬆平常,但我覺得他一點也不稀鬆平常。最後,因為我是個浪漫的人,我想出了一個確實牽強了點的解釋但也只有這個解釋讓自己感到滿意。是這樣的:我捫心自問,他的靈魂裡是否有某種根深柢固的創作本能,雖受到生活環境的壓抑,但後來卻不斷侵擾著他,就像活生生的人體組織長出癌細胞一樣,直到佔據了他整人的身心靈,逼迫他毫無抵抗能力的採取行動。
就像是早期的莘莘學子一樣,不知道自己想要朝哪個方向填志願,不是用分數就是聽父母的話,絲毫不問問自己到底喜不喜歡,我看過太多人都是這樣了,搞到後來不是休學就是轉系,這還是好的,至少他們知道不喜歡甚麼,而那些我們爸媽一輩卻沒有改變的本錢,渾渾噩噩的得過且過下去,深陷泥淖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性自殺卻不自知,而史崔蘭正是那個不顧後果,往前踏出那一步的人,而一般人要面對的他也要面對,包含自己家人的不諒解、身邊朋友的閒言閒語、街坊鄰居的耳語和略帶同情的目光等等,當然,現在這個社會也還是有人試圖跳脫原本的環境(舒適圈),往自己的理想努力,但努力的過程就是會出現那些原本是隊友發來的冷箭阻礙自己前進,也許我們這個社會害怕人們改變吧,而史崔蘭的解法非常暴力,誠如前面所說的,和這個社會斷捨離吧(Ch. 14)
在與他打交道的過程中,正是那一點最令我感到受挫。當人們說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待的時候,他們大多只是在欺騙自己。大致上他們的意思,充其量只是他們想做甚麼就做甚麼,以為沒有人會知道他們的反覆無常;至多只是他們情願違背大多數人的意見而行,因為有他們的鄰人贊同他們。要在世人面前當個違背傳統的人並不難,你違背的只是自己環境中的傳統。你能因此獲得過度的自尊心。你滿足於自己的勇氣,卻絲毫不避冒險犯難。但渴望獲得認可,或許是文明人最根深柢固的本能。一個不守常規的女子,一但遭到道德體統憤慨的群起圍攻,沒有人比她更急於躲在名望體面的庇護之下。說一丁點兒都不在乎他人想法的人,我壓根兒不信他們。這只是虛張聲勢的無知行徑。他們只是覺得自己不怕別人責難他們的小過小撮,因為他們相信不會有人發現。但這個人當真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因此常規對他來說毫無束縛力;他就像身上抹油的摔角手,你沒辦法捉住他,這賦予他令人氣得牙癢癢的自由。
但你說如果每個人都這樣,那這個社會豈不是會完蛋嗎?我猜這應該也是”這個社會不希望我們改變”這個氛圍或感覺的核心原因,社會無法接受所有人都超級自我以及超級自由,自由不是毫無底線,最起碼不要犯法就好,而史崔蘭真的就是堅守這最後的防線,但其他甚麼不該做的都做了,不該在乎也毫無顧忌的拋在過去的46年歲月中
史崔蘭的性格與行為絕對不討讀者喜歡,但我卻不討厭他,因為作者設計了一個會吐槽以及提問的作家,讓我覺得自己的聲音被發出來了,另外,這兩個人的互動就像今年熱門推理劇⟪Dept. Q⟫中主角與他的搭檔一樣,互相垃圾話,還蠻療癒的
史崔蘭太太的反應
在史崔蘭從法國寄回家的信件中,完全沒有看到任何和外遇相關的字眼,但史崔蘭太太卻堅信他是與小三私奔,這是為甚麼呢?那是因為他認為這樣比較合理,要解決問題也比較簡單(Ch. 15)
⌈他要是迷戀上別人跟他私奔,這我還可以原諒。我甚至會覺得那樣也很自然。我不會真的怪罪他。我覺得他是被拐走的。男人太軟弱,女人又寡廉鮮恥。但這不一樣。我恨他。這下我永遠都不會原諒他。⌋無計可施之下,史崔蘭夫人轉向我。⌈你也不懂嗎?⌋她高喊著。⌈我也不是很確定。你意思是,他若因為女人離開你,你可以原諒他,但她若因為理想而離開你則不行?你認為你敵的上前者,對後者卻無能為力?⌋
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史崔蘭夫人和作家說的一段話(Ch. 16)
她對他的態度,一開始令我摸不著頭緒。有一天她對我說:⌈你知道嗎?我相信你說查爾斯是自己一個人,一定是搞錯了。我從不能透漏來源的消息得知,他並非獨自一個人離開英國。⌋⌈那樣的話,他還頗有隱藏行蹤的天分。⌋她臉微微泛紅,避開了眼光。⌈我想說的是,假如有人談起這件事,他們若是說她與人私奔去了,請勿出言反駁。⌋⌈這當然⌋她隨即改變話題,彷彿她完全不在意這件事。我很快發現,在她的交友圈中開始流傳一個奇妙的故事。他們說查爾斯迷上一位法國舞者,起初她是上帝國劇院看發雷五時遇見了她,隨後便跟著她去盜伐離。我找不出傳言的根源,但說也奇怪,這讓史崔蘭夫人贏得眾人同情,同時也使她建立了不小的名氣。這對她決定從事的職業來說也不無用處。
其實答案呼之欲出,這消息就是為了史崔蘭夫人日後東山再起的謊言,是她自己放出去的假消息,讓史崔蘭身敗名裂好凸顯自己身世的可憐,得到日後更多的機會,她才會叫作家不要反駁,這同時也證明了為甚麼一開始史崔蘭夫人會想要作家去法國當說客,一來是她和作家比較投機,日後要封口也比較好說話;二來是史崔蘭夫人也看出了作家和藝文界同樣格格不入,比較沒有甚麼人可以同他一起吃瓜
德克史特洛夫和他老婆布蘭琪
這一段和史崔蘭的關係橫跨了這本書的1/3,但真的分析有點複雜(個人認為很文學),史特洛夫的個性就是濫好人,可為人人但不需要人人為己,永遠都在對別人付出,貌似病態的程度,對史崔蘭也一樣,但史崔蘭本就已經放棄跟這個社會的重度連結了,哪會感激別人對自己的奉獻,這也是大部分讀者不喜歡史崔蘭的原因,他的個性超級差,差到別人對她好一點就本能的跳開,深怕有甚麼接觸式病毒一般,我可以理解,因為得到別人的幫助就代表一定程度的欠了別人的人情,所以史崔蘭自己對於別人的殷勤當作是他個人的決定,不是我自己求他,是他主動想要對我好,跟我無關也不欠他甚麼,一般人看到這個態勢自知是遇到了冷屁股,一段時間過後就自動消失,但史特洛夫不一樣,無怨無悔的獻殷勤卻又一次次被洗臉,包含請他吃飯、照顧生病的史崔蘭等等。(Ch. 26)
我沒看過比他更難搞的病人。問題不再於他腰或愛抱怨;正好相反,他從不抱怨,甚麼都不要,也完全不出聲音;但他似乎贈惡人對他的細心照顧;不管人們怎樣探詢他的感受或需求,他一概以績效、輕蔑或咒罵相對。
史特洛夫也是一個畫家,他和史崔蘭就是藝術的兩個極端,前者畫作雖平庸甚至不好卻會迎合市場需求,大賺好幾筆也小有名氣;後者則是完全不管世俗的眼光、評論與需求,只專注自己想完成的作品,但期間卻一貧如洗,最後卻在後世廣泛流傳。但史特洛夫擁有SSR等級的鑑賞能力,他可以知道哪個畫家的畫是永世流傳而誰只是搭著炒作的順風車混的風生水起,他也是唯一一個看出史崔蘭的作品超越當今畫家的人。
很Drama的地方是,有一次史崔蘭生了大病,史特洛夫乞求老婆布蘭琪同意接濟史崔蘭到家裡養病,原本布蘭琪就很討厭史崔蘭,百般請求下才同意,在照顧的過程中,布蘭琪居然愛上史崔蘭並且願意放棄史特洛夫與他常相廝守,他們倆個也真的在一起了,但是過沒多久史崔蘭離開布蘭琪,布蘭琪選擇自殺。
當然作家有給出他自己的見解(Ch. 30整個章節都是作家自己的觀察),他認為布蘭琪之前會非常抗拒、害怕甚至討厭史崔蘭來家裡養病是因為那時候的她淺意識就已經被史崔蘭的外在所吸引,再加上她其實沒有像她先生愛她那樣的愛他先生,造成當史崔蘭那樣看似霸道又一身藝術家怪裡怪氣的個性所吸引,而這個吸引多少包含性的成分;史崔蘭正如前面所說,既然有一個女性要與他生活,那是她自己的決定,我也可以接受但不用奢望我會回報,兩人當然有發生關係,但對於史崔蘭來說,布蘭琪的存在僅是幫助自己解決生理需求的工具罷了,沒有任何其他成分,當史崔蘭不需要的時候,就果斷離開這段關係,不斷被潑冷水又被冷落的布蘭琪終於爆發,果斷服酸液自殺
為甚麼布蘭琪要和史崔蘭走
在Ch. 41,史崔蘭和作家在布蘭琪葬禮後第一次見面,才知道為甚麼布蘭琪明明不愛史特洛夫還是會和他結婚,布蘭琪原本是某個貴族的家教,但學生引誘布蘭琪發生關係,後來就被那戶人家趕出去了,此時布蘭琪懷有身孕,是史特洛夫娶他,所以史特洛夫就是接盤俠,這也就是為甚麼布蘭琪會想要離開始特洛夫的原因,試想,當時作為一個接盤俠,即使不讓人知道那個壓力會有多大,而使特洛夫又是那種願意為別人付出1000%的人,卻不願意問別人願不願意接受,也不在乎別人的自尊,這樣的例子在社群網路上有時候會看到,兩個好友、家人無緣無故就鬧翻了,追根究柢的原因是那些幫助別人的人無關乎被助者的心情與意願,而只為了滿足自我,不管是在社會上的名聲或是同儕之間的評價,又或者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等等,這個心態變化由於沒有看過很多的例子,所以不太能夠很好的揣摹,總之布蘭琪想要離開史特洛夫
女人可以原諒男人對她造成的傷害,但她永遠無法原諒他為了她所做的犧牲
另外一個原因是,他認為史崔蘭可以改變(Ch. 43, P. 219),她用盡各種手段討史崔蘭歡欣,但我們都知道那毫無效果,當史崔蘭畫完了布蘭琪的胴體,也是史崔蘭唯一在乎布蘭琪的地方,布蘭琪就沒用了
但為甚麼和史崔蘭分開後要自殺呢?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首先,他不想再看到史特洛夫了,因為這樣又會讓自己的自尊以及上對下的乞求更明顯,如果回去,就會變成史特洛夫”原諒”布蘭琪,那樣比回到原點更慘;第二,她認為那是她離開史特洛夫所需的決心,還記得最一開始提到,面對自己即將做出的決定有沒有可以捨棄一切的決心,自殺或者說生命本身就是她做出離開史特洛夫的決心展現,
為甚麼史崔蘭同意和布蘭琪走?
書中的解釋尤其費解又附有玄幻,其實就是雞雞養,講這麼多???(Ch. 41)
他告訴我這一切的態度裡,有種我也不明白的東西,傳達出他慾望的熾烈。那令人不安且頗為害怕。他的生命說也奇怪,與物質的東西無緣,而他的肉體彷彿有時會對他的靈魂展開駭人的復仇。他體內的半人半獸薩特會突然接手,而在這種本能的掌控之下他無力抵抗,因為他具有大自然原始力量的威力。他完完全全地著了魔,靈魂裡任何可供謹慎與感激的空間蕩然無存
大溪地
為甚麼這裡會讓史崔蘭選擇永居呢?在Ch. 54有給出答案,因為這裡常常出現怪人,而史崔蘭正好需要一個可以接受怪人且多一點包容的社會,而且就像前面說的,這裡很單純,不需要在乎別人的閒言閒語,等於根本沒有社會的樣貌,只有人這個獨立的個體以及最多家庭這個單位,因此一個人自己隱居的生活也是完全可以的
女性的地位低下
從很多的關係中會看到作者對於這個議題的描述,我不確定是有意還是無意
- 史崔蘭夫人面對自己丈夫疑似外遇顯得卑微
- 布蘭琪面對史崔蘭離開也顯得卑微
- 在書的最後遇到的大溪地女大媽提亞雷,和他第一任丈夫的關係也覺得她會動手打她是好的
- 史崔蘭在大溪地找到的老婆也是很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