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eart of The Matter(事物的核心)

The Heart of The Matter(事物的核心)

  • 作者: Graham Greene
  • 出版社: William Heinemann
  • 出版日期: 1948
  • 譯者: 傅惟慈
  • 譯版出版社: 臉譜
  • 譯版出版日期: 2010/09

  • 故事簡介 - 城邦讀書花園

    故事發生在英屬西非殖民地,時間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高比是位有原則的高階警官,也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妻子露易絲對於他無法獲得升遷一直耿耿於懷,斯高比因此被迫借錢送她到南非度假。

    就在路易絲離開後的這段期間,斯高比和因海難而失去丈夫的年輕寡婦海倫產生了戀情,他的人生從此轉變。他夾在妻子、愛人與上帝之間,無法掙脫;為了愛,為了憐憫,也為了責任,終於自殺身亡。

    作者透過斯高比與兩個女人的三角戀情,描述以斯高比為中心的複雜心理關係,深刻地傳達他強烈的痛苦,加以懸宕和刺激的情節,使得《事物的核心》成為葛林最具戲劇張力、最永恆不朽的小說。

人物和地點

地點

英屬西非,從左至右為:甘比亞、獅子山、黃金海岸和奈及利亞,從書中描寫的線索以及作者的後日談來看,確切的地點應該是在Sierra Leone的Freetown

人物

主要角色

  • 威爾遜: 表面上是初來乍到的非洲聯合公司會計,實際上是英國政府派來調查鑽石偷渡的調查員
  • 哈里斯: 電報檢查員,已在殖民地工作18個月
  • 斯高比: 警察局副局長,軍階是少校,對自己的妻子有罪惡感,因為她的老婆露易絲終年遊走在她不喜歡的社交圈,孤獨沒有朋友,一切都是因為老公斯高比為人過於正直,不同流合汙,也讓他升不了官
  • 露易絲: 斯高比的老婆,非常需要別人給予精神支持,簡單來說就是需要別人哄
  • 尤塞夫: 不斷賄賂警察和當地各界人士的零售商
  • 羅爾特太太: 就是後來斯高比的外遇對象
  • 泰利: 敘利亞的商人?

一點都不重要的角色,可忽略

  • 威爾貝弗斯: 從夏普鎮來報案的女性受害者
  • 貝克爾: 從甘比亞來接替即將退休警察局長位子的人
  • 卡索爾太太: 露易絲少數的朋友
  • 哈里法克斯太太: 露易絲少數的朋友
  • 湯姆巴爾洛一家: 露易絲的朋友,現居在南非
  • 瑞茲: 殖民廳副廳長
  • 布利格斯托克: 海軍軍官
  • 菲羅威斯: 衛生督察
  • 庫柏: 少校,第四十九聯隊牙醫醫官
  • 弗雷澤、托德、提姆布勒利格: 都是斯高比的手下
  • 潘倍爾頓: 已經死去的地區專員,因積欠尤塞夫龐大債務而自殺

劇情大綱

書中的主角Henry Scobie是一個在二戰期間於英屬西非沿海城鎮工作的警察局副局長,為人過於正直導致他在當地的圈子格格不入,不願意與其他同事同流合汙,故事開頭就表明這一次的升遷名單沒有他,這讓一直忍辱負重隨侍在側的老婆Louise很不接受,她也覺得在當地不受待見,朋友沒幾個還要忍受酷熱的環境,因此她希望Scobie可以退休回英國或是去到南非生活,藉此逃離這個時時感受壓力的環境,在南非至少還有其他朋友可以解解鬱悶,這個要求不算過分,但要移民到其他地方勢必須要很多錢,這個重責大任瞬間背附到Scobie肩上,壓力山大到實在沒有什麼喘息的空間與時間,跟銀行借貸也無果。

那段期間,剛好有一艘來自葡萄牙中立國,叫做希望號的郵輪進港,按照當地的法規,他們需要陪同外勤警察上船檢查有無偷渡一些違禁品或是盜賣的鑽石,通常就算被查獲,按照之前賄絡的結果也沒有什麼大礙,而Scobie一身正直,上船後發現一封船長寫的信(被黏在馬桶水箱蓋背面),在當時會被扣押,送回倫敦檢驗是否有任何與軸心國傳遞訊息的密碼之類的,但一方面Scobie當時面臨人生重大選擇以及被船長的故事起了惻隱之心,他把信帶回辦公室私自拆封並閱畢,他主觀認為船長沒有說謊,但自己又沒有多少解密能力,因此這是他第一次做出出格且違法的舉動-燒燬證據,這是小說中對於Scobie的性格產生轉變的開始。

在一次因緣際會下,Scobie和尤塞夫之間有一段互相針對收賄與否的攻防P. 139~P. 145,非常精彩,雖然Scobie當時因為發高燒所以防禦力明顯不足,除了口嫌體正直外還被牽著鼻子走,所謂談判的教科書應該就是像尤塞夫這樣子吧。Scobie也的確被說服了,用四分利跟尤塞夫借錢讓露易絲可以到南非生活。

在某一次的郵輪救援行動中,Scobie認識了喪夫的羅爾特太太(19歲),在這之前Scobie一直都有喪女(凱薩琳)的創傷,所以在救援行動中看到很多無法獲救或是無法撐過來的患者會加劇Scobie內心的愧疚(因為女兒是在英國過世,Scobie當時不在她身邊)與對上帝的質疑與省思。隨後幾次的接觸,兩人互相填補了生活中的空缺,也頻繁的背著遠在南非的露易絲與羅爾特太太溫存。

在一次意外的信件被尤塞夫挾持後,Scobie只能無奈的被勒索,與此同時,露易絲要回來了,更讓Scobie沒有辦法拒絕幫助尤塞夫的”幫忙”。最後Scobie不支各方壓力與重擔,選擇自殺。

心得

我已經完完全全忘記當初是聽誰的推薦或是從哪裡得知這本書,放在書架上至少3年的時間了,至少在找書評的時候,中文圈沒有多少人在討論,書中的劇情看完之後覺得很單純,但是他的敘事手法會讓人進不去他的世界中,我猜原因在於這是一個離台灣很遠的地方發生的事情,而且剛開始出場的角色就很多,導致不一一寫下來會忘記各自的職稱以及彼此的利害關係;另一個原因是這個時代也與現今非常不同,很常需要往回再看一次才知道作者寫的是什麼意思,例如當時為了防範別國的入侵,需要實施類似演習的預演,警報聲會充斥在大街小巷,此時所有人除了回到家中以外,也不可以點燈,當然,類似的場景台灣也是每年都要經歷幾次,但作者的寫法會把讀者直接丟到這樣的場景,沒有任何背景描述,也沒有說明,直接描寫客觀事務與主角的內心。類似這樣因為時代以及地理位置之類的關係而無法快速融入劇情的地方,在這本書中時不時會出現,蠻困擾的。又或者是警察需要上傳檢查違禁品一樣,為了當時的戰爭,這是必要之舉,尤其是鑽石這類物品,但是…誰知道啊,如果不是常在看以二戰前後為背景的小說,這些小地方很容易讓人出戲。

我喜歡作者描寫Scobie和尤塞夫之間的角力,看似中規中矩,劇情發展也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反而覺得為什麼Scobie要這麼天真,但看過Scobie前面種種的壓力,包括面對自己老婆捨命陪君子無怨無悔15年,以及忍受惡劣環境與無社交的情境,我完全不會怪罪他的決定,那一種身不由己的壓力促使他做出這個自己堅持15年的原則,當然,可以說他太naive,畢竟他自認為只要有付利息,在法律以及良知上就可以過關,但那是自己那一關,對方不一定會放過這麼好的勒索對象

我也喜歡作者描寫郵輪救援行動中,他第一次看盡生死的態度與反應,和他之前喪女的創傷結合,從船員和地區專員那如旁白般對於船客的描寫,可以知道那些徘徊生死邊緣的小孩、大人在經歷猶如地獄般的拋錨四十天航行之前過著怎樣的人生,逝去的人還好處理,而不幸撐過來的人,該如何面對未來的寂靜,

宗教

書中也有描寫了Scobie面對宗教上的各種微不信任以及質疑,尤其是告解的時候,他並沒有覺得如釋重負的感覺,這也有可能是導致他最後自殺的其中一個原因,出軌導致罪惡感萌生,也因為宗教的力量而放大那種道德淪喪的不真實感,卻因為不信任上帝導致無法藉由宗教赦免自己,等於是Scobie相信宗教對於道德的懲治卻不相信宗教帶給人的安定;再加上我們都知道和邪惡的商人或黑道交易是必須付出點什麼的,單純的Scobie越陷越深,不只是和尤塞夫借錢(雖然有給利息,但礙於身份,不管有沒有利息,只要有借錢就是收賄),還聽信他的錯誤情報來源,幫了尤塞夫一把,這種種壓力都讓Scobie喘不過氣,種下最後自殺的果。有一些人說Graham Greene的書的宗教感很重,在我看來,宗教僅是一個劇情需要的工具,被用來像鐵錘一般重擊角色的一種道具,至少在這一本書是如此,雖然有些地方的批判意味濃厚,但總體來說還是擔任道具一般的存在,看他如何影響著角色的命運。如果沒有宗教,也許,最後就不會自殺了。

由唐諾寫的伴讀中可以知道,Scobie在故事中至少犯了十誡中的一半,包含瀆職、欺騙、通姦、謀殺以及自殺,為Scobie的後半生總結。

為什麼要外遇

有關於感情外遇的種種橋段,不管是露易絲去南非之前還是認識年輕寡婦羅爾特太太之後,都讓我聯想到男生版的《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麥迪遜之橋)》

  1. 保護欲,想到自己去世的女兒
  2. 漸漸熟悉打破原則的感覺,15年來沒有失序過,但經過葡萄牙船長的信件事件後,衝撞體制的種子漸漸萌芽,隨後收賄與外遇

為什麼Scobie會自殺

我想除了上面提到的來自上帝與自己的罪惡感和道德譴責以外,還有就是無法接受自己的無能,無能承擔面對喪女的衝擊、無能實現讓露易絲幸福的承諾、無能給予羅爾特太太可想像的未來、無能彌補自己內心的空洞、無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種種對自己的失望造就了悲劇。

另外,像Scobie這樣堅守原則很長一段時間,最後因為一點點雪花就引發雪崩的情況並不少見,反而非常令人感同身受,有時候我們就是會因為一些惡,捲入惡性循環,而文學小說更是會放大那個惡以及沉淪的速度。

還有,前半段去隔壁鎮處理自殺區專員的橋段也很重要,那是個引子,讓Scobie意識到即使信奉天主教,也可以自殺,至於死後是否會下地獄、是否能得到天主的寬恕,那並不重要,反正Scobie也不相信上帝,甚至他厭惡、敵對上帝

我會說這一本小說很擅長描寫轉折,例如:當Scobie因為外遇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小說開頭那個心心念念的局長位子居然就莫名其妙到手了,一切的起因不就是因為他無法取得升遷嗎,所以他才會想要幫助葡萄牙船長燒燬信件,所以他才會跟尤塞夫借錢,所以露易絲才會去南非,所以他才有機會外遇羅爾特太太,所以他才會被尤塞夫威脅等等。當人陷入無盡深淵的時候,最不需要的就是天堂,因為那會延長我們在地獄與撒旦泡茶的時間

救世主情節

看到Scobie對於身邊的人事物的態度,一直讓我有種救世主情節的病識感,看到一篇中國的論文,的確有這樣的研究內容1

而斯考比對他人的憐憫中,還有一部分是源於自憐。奧登曾說,“在對別人的憐憫背後是自憐,自憐的背後是殘忍。”②正如霍爾指出的那樣,“只有通過與‘他者’之間的關系,自我身份的構建才成為可能。”[8]一方面,斯考比對身邊遭遇不幸的人有種認同感,因為他在殖民地這個殘酷的環境里,目睹和經歷了許多不公和不幸,他事業上不得志,家庭上也遭受喪女之痛。他人的痛苦讓他聯想到自己的不幸,所以他能夠感同身受。從自己早年被當地黑人排斥的經歷,斯考比深知露易絲在殖民地的孤獨和痛苦,所以對她心懷憐憫;他知道父親對女兒深沈的愛,所以對走私的船長手下留情。而另一方面,自我身份構建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將自身消極的或創傷的一面投射到他人身上,通過憐憫、安慰或者療救他人獲得對自我的肯定。斯考比通過把自己愧對女兒、愧對妻子的創傷轉移到他人身上,並將其作為自己憐憫的對象,在滿足他人需要的過程中肯定自我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他沒有把憐憫的對象當成是真正獨立的個體,以致他無法真正了解他們的想法,從而無法看到事實的真相。他對待露易絲和海倫就是這樣。他一直在心里稱妻子為“可憐的露易絲”,認為她是他造成的,假裝自己愛她,所以一心想要確保她的幸福。這樣的做法不僅否定了她擁有獨立的人格,也使他沒有辦法與她建立起真正的情感交流。在露易絲提出要去南非度假後,斯考比因為無法滿足她的要求而一直很焦慮,甚至懷疑她會像佩倍爾頓那樣自殺。而實際上,露易絲知道斯考比不愛自己,也知道丈夫無力支付船費,已經準備放棄這個計劃了。但斯考比受憐憫及責任感所制,做出錯誤判斷,許下了自己無法實現的承諾,不惜向尤塞夫借錢也要讓露易絲成行,讓自己離墮落又近了一步。海倫也是他的憐憫對象。盡管海倫不要他的憐憫,可是“憐憫像是他心頭上一塊潰瘍,他永遠不把它去掉。”(201)不管她要不要,她已經得到他的憐憫了。斯考比把憐憫強加到海倫身上,覺得她就是個孩子,不能把她丟給巴格斯特這樣的人。但是事實證明,海倫並不如他想象的那麽脆弱無助。她沒有為丈夫的死而過度悲傷,也很好地開始了獨立生活。在宴會上表現得從容自然,與人談笑風生,“仿佛伏在他的懷抱里哭泣的事根本沒有存在過。”(218)這一切都表明海倫的孤獨無助可能只是斯考比把她看作憐憫對象,從而施加在她身上的想象而已。斯考比正是通過以憐憫者的姿態看待身邊的人,將他們看作是“他者”,凸顯自身之於他們的優越性,從而獲得對“自我”的肯定[9]。但是,過度的憐憫使斯考比失去了自我,讓他從憐憫者淪落成被憐憫者。盡管他把他人當作憐憫的對象,卻害怕別人對自己的憐憫,因為這是他一直不願意面對的事實。“世界上只有一個人不需要憐憫——那就是他自己。”(201)在俱樂部面對他人的嘲笑時,斯考比刻意去吻露易絲的手,就是為了證明他不需要別人憐憫。然而,斯考比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逐漸失去了自我的、社會的和宗教的身份認同,最終成為被他人憐憫的對象。在替尤塞夫走私鉆石時,他驚訝地在鏡子中看到船長臉上滿是對他憐憫的神態,在尤塞夫的辦公室里,斯考比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危機。“他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固定的形體了,沒有人能夠觸到他,說:這是斯考比。”(288)在憐憫他人的過程中,斯考比一步步地走向墮落的深淵,徹底失去了自我的身份認同,最終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以及自己給他人帶來的痛苦。

有另外一篇書評也對憐憫這個角度剖析Scobie的內心2

It was hard to read this novel and not feel sympathy for this tortured soul whose actions are taken in the belief that they are what will help the people he cares for. That was not however the reaction Greene intended in writing Heart of the Matter. His purpose, he said, was to illustrate the “disastrous effect on human beings of pity.” Pity for Greene is an egotistical trait deriving from an abundance of pride rather than true compassion for the welfare of others. He makes it the fatal flaw that brings Scobie down, leading inexorably to a crisis of conscience and, ultimately, his spiritual damnation. Scobie knowingly transgresses against his Catholic beliefs when he embarks on his adulterous affair, then suffers a fear of taking Communion while the stain of his mortal sin of adultery lies about him and then finds he is unable even to pray. When he discovers that all the actions he took to try to help Helen and his wife, have after all been failures, he takes what he feels is the only course left to him.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