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
基金
有主動和被動兩種,主要差別在於前者是利用投資客的錢再去投資,並且資產分配的很即時迅速,例如這個月的科技股看漲,那基金經理人就會多分配一點在科技股,而下個月可能多分配一點在民生相關的股票,積極程度是高的,ETF就是主動型基金;後者主要是一段時間之後,投資的資產配置才會更新。前者的優點是獲利較高(相對來說)但風險也較大,後者就相反
期貨
就是跟別人借錢買標的,這樣自己出的錢就比較少,標的後續上漲後,獲利就會超乎想像的高,也就是類似開了槓桿,舉例來說,有一檔股票現值100元,我可以只用30元就買到,其他70元是銀行幫我出,如果之後這一檔股票漲到130元,我的獲利就是$(130-100)/30100\%=100\%$,但如果我不是用期貨的方式買,而是一個傳統的交易模式,獲利就會是$(130-100)/100100\%=30\%$,相比於利用期貨的方式會少非常多,但以上久只建立在後續上漲的情況,如果之後不幸跌了,那就代表要賠的錢也是超乎想像的多
另外,期貨也有分兩種玩法,做多和做空,意思是我認為目前的標的會上漲那我就買做多,也就是假設標的有漲我就賺錢,相反如果我認為目前標的會下跌,那我就買做空,假設最後真的下跌了,那我也賺錢,就是買對於未來的預測,換言之,如果我買做空但最後上漲,那我就賠錢
當沖
簡單說就是當天買當天賣,也就是短時間內,利用放大自己的本金達到高回報的方式,但需要大心臟,因為市場的變化太劇烈,在不對的時間賣出去,可能會損失很多。可能有人會想那我就只要投資那些長期不太會疊的標的就好啦,例如
對沖
如果有一檔股票或基金我認為長期看漲(例如現在的0050),所以我買進,但現在可能因為市場波動造成現階段下跌,但我又不想要把現有的資產賣出,要怎麼做才能不要損失呢?
那就是利用對衝和期貨(或勸證、借券都可以)的做多做空的概念,具體來說,現階段0050持續下跌,那我可以買期貨的做空,並且控制兩者損益是一樣的,那如果最後0050真的下跌了,雖然原本手上的資產賠錢,但我的買的做空期貨是賺錢的,兩者損益為0,就可以很好的達到”對沖”的效果,讓原本只會賠錢的資產有凍結的效果。
假設我認為目前標的看漲,我買期貨做多,而最後也真的上漲,那我就賺2倍,相反的 假設我認為目前標的看漲,我買期貨做多,但最後卻下跌了,那我就虧2倍,風險也是不小
債券 & 國債
簡單來說就是發行者(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國家政府)像其他人借錢,之後再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息,而該利息比我放定存還要高
外幣匯率
其實就是賺匯差,如果我在去年買日幣,今年在賣出的話就可以賺匯差,因為今年日幣升值,例如2024/7的匯率是台幣:日幣=0.2:1,而現在2025/3的匯率是0.22:1,如果去年我買10000日圓的話那相當於2000台幣,而現在如果賣掉就是賺200元,獲利就是$(2200-2000)/2000*100\%=10\%$
融資
融資就是跟銀行借錢買標的,但借的比例是有限制的,比方說標的是100元,可以借60元,剩下40元要自己出,所以槓桿就是$總價(100) / 自備款(40) = 2.5$,這一次Trump的關稅問題(2025/04),讓很多人在股市中畢業,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融資的一個特性,就是融資維持率
融資維持率
維持率的意思是投資人在使用融資時,所持有股票市值相對於融資額的比率
\(融資維持率 = 持有股票市值 / 融資金額 × 100\%\) 一般來說,維持率通常是$100/60=166.67\%$,如果標的的價值下降太多,低於130%,投資方必須要補錢填補下降的缺口,期限是2天,假設總價值變成60元,維持率就是$60/60\times 100\%=100\%$,而130%的維持率代表標的價值是$130\%\times 60=78$,投資方必須在2天內把18元補進去,不然該標的就會被銀行強制賣掉,也就是俗稱的斷頭,另外,融資也是要付利息錢,
融資利息
融資的年利率大約是6%~7%,計算的公式是 \(\text{融資利息} = \text{融資金額} \times {\text{融資利率}\over 365} \times \text{融資天數}\) 根據1的例子
舉例而言,你周一融資買進一張總價 100 萬元的股票,並向券商融資 60 萬,周三賣掉股票,那買進的交割扣款日是就是周三(台股採 T+2 制度,也就是買賣股票後的第二個第二個營業日才會扣款),融資的利息也是從周三開始計算。而賣出的交割退款日是周五,所以利息是計算到前一天周四為止,等於要收取周三、周四這兩天的利息。以融資年利率 6.5% 做計算,那麼利息將會是:
$\text{融資利息}= 600000 \times {6.5\%\over 365} \times 2 = 213 元$
融券
根據2
融券就是向券商借股票來賣,如果你看空 (跌) 市場,那麼就可以進行融券交易。在股價高時,先借股票來賣;等到股價變低,再將股票買回還給券商,這樣的操作我們又稱為放空。
也就是先賣後買,假設現在的標的是100元,並且我預期之後可能會跌,所以我先跟券商券商借一股賣出去,拿到100元後,等到後續標的真的跌到90元,我再跟券商買進來,我就賺了10元,但是要融券必須要拿出標的的90%當作擔保品,若是上述的假設就是我要拿出90元,槓桿就是$90/100=1.1$。當然,融券和融資一樣都有利息和手續費
融券成本
成本有兩個: 借券費(融券手續費) + 利息 \(借券費=成交價金*借券費率\) \(融券利息=保證金*融券利率/365*天數\) 假設借券費率是0.08%,我在標的100元的時後跟銀行借一股賣出,就是$0.08%\times 100=0.08元$,另外,假設融券利息是0.2%,計息1天,那我的保證金就是90元,$融券利息=90元\times {0.2%\over 365}*1=0.00049元$
上市 VS 上櫃
根據3
- 上市:指公司在「臺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通常規模較大、條件較嚴格(例如資本額、獲利能力、經營穩定性)。
- 上櫃:是在「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交易,對公司的要求相對較寬鬆,適合中小型企業。 兩者都屬於公開發行,但上市公司的審核門檻較高、投資人認可度通常也較高。
衍生性商品
From GPT 衍生性金融商品(Derivatives)是一類金融工具,其價值來自於某種標的資產(Underlying Asset)的價格變動。這些標的資產可以是股票、指數、外匯、大宗商品(如黃金、石油)、利率、甚至是比特幣等數位資產。
🔹 衍生性商品的特點
- 價格來自標的資產:衍生性商品本身沒有內在價值,它的價格是由標的資產的市場價格變動決定的。
- 槓桿效果:通常可以用較少的資金控制更大的市場部位,但同時風險也較高。
- 可以用來避險或投機:許多投資者使用衍生性商品來對沖(Hedging)風險,或者進行高槓桿投機(Speculation)。
- 可做多也可做空:不像股票只能買進再賣出,衍生性商品通常允許投資者同時做多或做空市場。
🔹 常見的衍生性商品種類
-
期貨(Futures)
- 合約約定在未來某個時間,以約定價格買入或賣出標的資產。
- 例如:原油期貨、黃金期貨、比特幣期貨。
-
選擇權(Options)
- 給予買方在未來某個時間,以約定價格買入(買權,Call)或賣出(賣權,Put)標的資產的權利(但不強制執行)。
- 例如:台指選擇權、特斯拉股票選擇權。
-
差價合約(CFD, Contract for Difference)
- 不需持有標的資產,只需根據價格變動來賺取價差,可做多或做空。
- 例如:CFD 外匯交易、CFD 黃金交易。
-
權證(Warrants)
- 類似選擇權,但由發行公司(通常是銀行)提供,槓桿較大,交易方式較簡單。
- 例如:台灣股市的認購權證、認售權證。
-
互換(Swaps)
- 兩方約定交換未來的現金流,例如利率互換(Interest Rate Swap)、貨幣互換(Currency Swap)。
- 例如:公司用來避險利率風險的利率互換合約。
🔹 衍生性商品的用途
-
避險(Hedging)
- 例如航空公司購買石油期貨來對沖油價上漲的風險。
- 企業用利率互換來減少利率變動帶來的財務風險。
-
投機(Speculation)
- 例如交易者利用槓桿進行期貨或選擇權交易,以小額資金博取高報酬。
-
套利(Arbitrage)
- 透過市場價格的不一致,在不同市場買低賣高賺取無風險利潤。
🔹 風險與注意事項
- 槓桿風險:雖然槓桿可以放大獲利,但也會加大損失。
- 市場風險:標的資產價格波動劇烈,可能導致虧損。
- 流動性風險:部分衍生性商品流動性較差,可能難以快速買賣。
- 信用風險:部分 OTC(場外交易)的衍生性商品可能涉及交易對手違約的風險。
🔹 總結
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一種基於其他資產價格變動而衍生出來的金融工具,主要用於避險、投機和套利。雖然提供了高槓桿與靈活性,但同時也伴隨著較高的風險,適合熟悉市場運作並具備風險管理能力的投資者。